本報通訊員 張宏 陳豐產 鄭卓然
“今天一大早,楊書記就帶著街道辦的干部,給我們每戶送來了20只青年雞,到秋季,這些雞就能下蛋啦。”6月28日中午,山陽縣十里鋪街辦王莊村四組的村民楊長存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頭頂著烈日為剛進籠的雞喂食添水。
今年63歲的楊長存,外出務工超過年齡,老伴在城里照顧孫子上學,他閑在家中已經幾年時間。今年,政府在他的院子建起香菇棚,扶持老楊種植香菇、養豬、養雞,他打心底里高興。“現在國家政策太好了,今年養了4頭豬,加上20只雞和300袋香菇,增收七八千元肯定沒有問題。”楊長存說。
今年以來,山陽縣積極貫徹落實全國鄉村振興局長視頻會議精神,統籌鎮村資源,迅速啟動“五小經濟”抓點示范工作,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田園、小商貿富民產業,不斷提高農民增收成色。
雞進籠,菇進棚,是山陽縣十里鋪街辦加強產業幫扶、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的一大舉措。依托轄區專業合作社,為脫貧戶、監測戶量身定做了居家養雞、養豬、種植香菇等發展計劃,在技術全程跟蹤的基礎上,讓在家的老年閑置勞動力有事干,能致富,形成“頭雁領著群雁飛”的良好局面。
據了解,十里鋪街辦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發揮專業合作社優勢,對農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戶能夠熟練掌握發展產業的技能和管理水平,為持續做好產業發展提供保障,采取“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農戶代養”的模式,實現三方共促共贏目標。
“我們為每一家農戶提供培養好的菌袋,并與農戶簽訂食用菌聯農帶農種植協議,確保出菇率在95%以上,我們做‘兩頭’,群眾做‘中間’,確保產得出、賣得好、有保障。農戶生產兩季香菇,每棚年可增收 6000元。”山陽縣志誠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治飛說。
據介紹,志誠種養專業合作社以種植香菇為主,4年來共建食用菌大棚108個,擁有輔助設施冷庫3座、烘干設備4臺。合作社在原材料加工、菌包生產、冷藏及包裝銷售上,形成一個全產業鏈條,目前年產香菇菌包50萬袋,產值300萬元。
庭院搞種養,居家能增收。對于監測戶劉濤魁來說,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
48歲的劉濤魁一家六口,兩個老人年邁體衰,兩個孩子還在上學,他成了家庭唯一一個主要勞動力。這兩年,劉濤魁因身體患病,去年和今年分別做了股骨頭和心臟手術,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面臨返貧。
“前不久,合作社把大棚建起來后,沒有讓我出一分錢,就給上了300個香菇菌袋,政府又給我送來了雞。”劉濤魁手扶著鋼構棚子說,“政策實在是好,干部作風也實,都為我們困難群眾想辦法,咱有啥理由不發展產業呢!”
在十里鋪街辦小磨溝流域,筆者看到干凈整潔的農戶院子,檐下或樹蔭處搭建著香菇大棚,棚頂掛著一層黑色防曬網,房子側面新建的10平方米左右的雞籠里白色青年雞在鐵絲網里上躥下跳、相互追逐……
十里鋪街道黨工委書記楊小平介紹說,在產業謀劃聯農帶農機制上,十里鋪街道辦事處以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入為目標,圍繞“短平快”項目,聚焦香菇產業到戶、養雞養豬同步發展的思路,確定了以脫貧戶、監測戶為重點發展對象,與農戶簽訂聯農帶農合作協議,建立由合作社為實施主體、農戶為管理主體的發展方式,探索出統一搭建大棚、發放菌袋、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及銷售為一體的延鏈補鏈強鏈發展模式,全力推動“五小”庭院經濟建設。截至目前,共發展到戶大棚175個,帶動農戶175戶,種植香菇5.25萬袋,促進經濟增收52.5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