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聯農帶農機制助推群眾實現持續增收
本報通訊員 張培 張宏 程美
冬日暖陽萬物藏,歲月沉香悅時光。
2022年12月16日上午9點,家住山陽縣戶家塬鎮戶家塬社區東塬組的程小玲,和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自行車,來到陜西秦嶺清雅茶葉有限公司,打掃完衛生后,立即穿上工裝,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洗茶、沖泡、倒水……程小玲手上的動作靈活嫻熟,臉上的笑容陽光燦爛:“在這里上班每月4000元,家里3畝坡地一年還有流轉金,日常花銷就足夠了。”
從“留守人員”到“鄉村白領”,今年30歲的程小玲是聯農帶農機制受益人之一。
去年以來,山陽縣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持續加大產業幫扶工作力度。在全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畫卷在青山綠水間展開。
產業升級,門口就業掙工資
“現在日子真是好,吃不愁、穿不愁,還能在家門口干活兒賺錢。”戶家塬鎮戶家塬社區54歲的戶新海,也在秦嶺清雅茶葉有限公司務工,負責給茶園接管澆水,每天工資100元。
戶新海一家七口人,兒子和媳婦常年在外務工,三個孫子留給他和老伴照看。雖說會維修水電,但老戶也出不了遠門,對于“澆水”這份美差事,他很是知足:“感謝黨的好政策,這是實打實地幫扶。”
2022年初,山陽縣戶家塬鎮引進陜西秦嶺清雅茶葉有限公司,由企業流轉土地,投資改造茶園實行統一栽苗、統一管護。三年后進入采摘期,再將茶園無償歸還農戶,實行由農戶自主經營管護,公司回收新鮮茶葉,這種“改茶歸農”經營模式,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扶持產業帶動就業上,山陽縣狠抓排查分類,結合動態監測與幫扶,依托大數據監測平臺,發揮村“四支隊伍”和4966名基層網格員作用,開展常態化全農戶排查。緊盯農民增收和聯農帶農,逐戶排查研判,推行“人盯人+”防返貧機制,實施按勞動力分類、按發展意愿分類相結合,因戶制定聯帶政策和措施,實現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在勞動力分類上,該縣對有勞動能力的采取發展產業、強化就業創業等方式帶動持續增收;對弱勞動能力的采取就地就近務工、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對無勞動能力的采取兜底保障、收益分紅等方式確保收入達標。另外,對有就業意愿的,縣域內由園區企業、產業基地、社區工廠、幫扶車間等主體帶動,縣外依托勞務公司、村級就業服務保障站等有組織地勞務輸出。對有發展產業意愿的,通過政策獎補、技術服務、金融支持、保險托底等方式予以扶持。
目前,全縣通過產業就業及收益分紅等因戶因人精準聯帶,聯結帶動9.53萬農戶,其中脫貧戶、監測對象2.64萬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政策激勵,發展藥材穩增收
一座高山之下,四間兩層樓房在藍天白云下熠熠生輝。院落清雅整潔,室內窗明幾凈。山陽縣色河鋪鎮陸灣村雙廟嶺組脫貧戶金漢珍,正彎腰清掃著落葉。
“快進來坐,現在屋里啥都好了!”金漢珍逢人就說,臉上堆滿了憨笑。
由“哭臉”變成“笑臉”,金漢珍的家庭變故,陸灣村黨支部書記何敏心明如鏡。
5年前,丈夫病故,金漢珍帶著一雙未成年的兒女,背負了幾十萬元外債,失去生活信心的這位農家婦女,終日以淚洗面,見人泣不成聲。“低保兜底,產業幫扶,人文關愛,幫助金漢珍走出了人生低谷。”何敏說。
靠山吃山。在各級干部的幫助下,金漢珍在山上種了4畝黃姜。2021年,留存夠種子,鮮黃姜就賣了8000多元。
“政府關心我們困難群眾,扶持我種植黃姜,2018年享受了3000元產業直補,去年新增1.3畝,還得到了390元補貼。以后每年我都要增加2畝地,這收入比干啥都穩當。”金漢珍露出憨厚的笑容,“這房子蓋起來一直毛墻毛地,現在手頭寬松了,才裝修好給兒子結婚用。”
青山變金山,種藥奔小康。和金漢珍不同的是,漫川關鎮康家坪村程周海,依托山區生態資源優勢,在秦嶺高山密林間發展道地中藥材,走上了藥材種植、收購、加工之路。
“我流轉了20畝土地,在坡地和樹林間種植白及、蒼術、豬苓等中藥材,加上收購和代加工的利潤,年收入達到100萬元。”程周海一臉興奮,“現在就是缺歉收的邊坡地,那才是中藥材生長‘高產田’。”
農民要富裕,產業是關鍵。2021年以來,山陽縣先后制定出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間到戶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扶持辦法》《加快“五小”經濟發展實施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對農戶發展產業以及帶動農戶增收的經營主體予以扶持。目前,全縣累計發展中藥材59.06萬畝、食用菌8060萬袋、林果133.99萬畝、畜禽養殖535萬頭(只)、茶葉18.93萬畝、中華蜂7.8萬箱,帶動農戶9.53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
農企牽手,庭院種出致富菇
汽車駛出高壩店鎮高速路口,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涉農企業鱗次櫛比,社區工廠錯落有致,田間地頭不輟勞作……農戶的水泥院子里,雖然室外呵氣成霜,平菇大棚里依然溫度適宜,一朵朵蘑菇猶如小傘,從菌袋的小孔中伸展出來。
“種平菇是個好門路,農民不攤一毛本錢,只需要每天澆水、采摘,活兒輕還不操心,合作社開著三輪車到門口收購,賣的錢咱群眾拿的是大頭。”揭開保溫塑料薄膜,62歲的崔淑琴高興得合不攏嘴,“2022年8月份建棚,上了2080袋菌袋,短短幾個月都收入了6000多塊錢。”
家住山陽縣高壩店鎮涼水井村上灣組的崔淑琴與兒子朱峰母子相依,過去的苦難日子在2017年脫貧后畫上了句號。如今,依托企業帶動,她家的日子猶如芝麻開花。“兒子在和豐陽光當電焊工,每天200元工資,明年我申請再建一到兩個棚,爭取種平菇年收入2萬元以上。”
據了解,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由企業投資建棚、供袋、技術指導和銷售,合作社組織群眾生產經營,按照保底價上門收購,所收購產品統一交回企業加工銷售,合作社和農戶收益按照二八分成,抱團取暖的經營模式,實現了農戶、村集體、企業多方共贏。2022年,縣上對發展小種植、小養殖等“五小”經濟的農戶,發放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
機制新,政策活,是產業發展壯大的“催化劑”。山陽縣堅持走產業聯農、主體聯戶、園區聯村、資產聯股的發展之路,解決了群眾不愿干、不能干、不會干的問題。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實行“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農戶”模式,將農戶牢牢地鑲嵌在產業鏈上。
數據顯示,目前,山陽縣龍頭企業帶動2.68萬戶群眾發展產業,實現了企業發展和農戶增收雙贏;農民合作社發展到677個,帶動農戶3.01萬戶;2030個能人大戶通過利益捆綁合伙干、社會化服務幫扶干、手把手教著干,帶動1.54萬農戶跟隨加入、共同發展;24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達到16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