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亮
這是深山里的一所學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給山里的一切賦予了朝氣蓬勃的活力。今年45歲的張蘭英常常站在操場旁,望著孩子們奔跑嬉戲的身影,嘴角忍不住上揚。只要有人說起她的這些“孩子們”,她的眼里便會不自覺泛著光。
張蘭英認為,愛是給予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從事教育工作22年來,她始終堅守在基層一線,用燃不盡的熱情和無私的愛,放飛著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的夢想。
扎根山區 捧一顆丹心做教育
張蘭英自2001年大學畢業至今,一直扎根于山陽縣天竺山鎮,從事教育工作,目前是天竺山鎮九年制學校副校長。對待工作,她極其認真,教學成績非常優異,所帶學科經常在全縣中考及質量檢測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獎勵。她先后獲得“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先進個人、山陽縣優秀人大代表、“十三五”期間優秀學生資助志愿者、縣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縣第二屆拔尖人才、縣第四屆道德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
從手握教本那一刻起,張蘭英就對自己說,一定要把父老鄉親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深知,農民家庭供孩子讀書非常不易,多年來,她用心鉆研教材,將深奧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學生,用信任和鼓勵不斷引導著學生進步,用真誠和汗水詮釋著人民教師的風采。
在學校,張蘭英經常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語文教師、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班主任工作不是學校領導分派給的,而是她自己向學校申請的。“教書育人不當班主任是一種缺憾。”2017年秋至2019年夏,她擔任了兩個班的班主任。期間,她和學生共同編寫了4本書,里面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點點滴滴。雖然很辛苦,她覺得非常值得。
長期以來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使張蘭英在2016年的冬天病倒了。她一直強忍著病痛堅持到學生放假才去西安住院治療,醫生建議她在家休養一年,但新學期開始,她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一邊上班,一邊吃藥治療。由于對工作認真負責,她曾有機會轉行到縣城工作,但因為熱愛教育這份事業,也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她選擇了堅守。“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山里的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使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中飛得更高、更遠。”張蘭英說。
以心換心 給孩子送去片片摯愛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也是深山的希望。張蘭英以實際行動關心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張蘭英曾帶過一個學生叫阿文,阿文的父母是聾啞人,爺爺癱瘓在床10多年,奶奶快80歲了,患有眩暈癥。阿文奶奶經常找到她,訴說家里的難處,她也是竭盡全力幫助阿文一家解決經濟困難。阿文以數學滿分進入初中,可是上了初中后,進入叛逆期,經常與其他學生一起通宵玩游戲,也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張蘭英多次和阿文談心,從談話中得知阿文內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在成績不好的同學中尋找存在感。為了幫助阿文改掉叛逆期不好的習慣,她將學校一樓的一間庫房騰出來作為“特號男生”宿舍,并把阿文安排住進去。每天晚上12點和凌晨兩三點她親自去查寢。由于不規律的睡眠和高強度的工作,在之后的一次上課時,張蘭英眼前突然一黑,暈倒在講臺上。在回宿舍休息期間,她專門叫來阿文,強忍著疲憊對他說:“阿文,你千萬不能再玩游戲了,這是老師最大的心愿。”也許是暈倒講臺的事刺激到了阿文,沒多久,阿文專門去給她道歉。張蘭英苦口婆心地說:“孩子,只要你理解老師就好。你是家里的頂梁柱,你若對自己放棄了,誰來拯救你的家庭。”從這以后,阿文開始改變,九年級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縣中。
2016年暑假,在當地成功人士的幫助下,張蘭英帶領學校21名孤、殘、特困的學生到西安游學。其中有一名叫波波的殘疾學生,坐著輪椅,在張蘭英的幫助下,把西安所有的景點游了一遍。期間,能坐輪椅的路,張蘭英就推著他走,需要上臺階的就背著他走。回來的路上,波波含著熱淚對她說:“老師,是您讓我第一次來到了大城市,游覽了秦始皇兵馬俑,學習到了歷史文化知識,趴在您的背上登上了明城墻,您的愛就像這城墻一樣厚重和結實,讓我忘卻了自己是個殘疾人,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孩子。”波波家庭情況特殊,弟兄三個都是殘疾人,父親腰椎不好,干不了重活,母親身材矮小且患有多種疾病,而波波很勵志,高考考上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當得知波波上學費用湊不夠時,張蘭英在自己捐助的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題為《安能蹀躞垂雙翼,波波圓夢出故里》的文章,受到了社會的關注,短短兩天時間為波波籌集了46320元,幫他渡過了難關。
熱心公益 點亮深山孩子們的希望
張蘭英是土生土長的天竺山鎮人,在她的學習生涯中,父母給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她上高中時,正是父親身體狀況最差的時候,面對困難的家境,沒有多少文化的母親只身去西安,靠撿廢品養家。后來她得知,母親曾幾次暈倒在垃圾桶旁,因為不舍得花錢從沒去過醫院。
母親在張蘭英的成長過程中影響非常大。工作后,母親經常對她說:“農村娃念書不容易,就像我當年供你念書一樣。你現在教書了,要對學生好些,學習上抓緊一些,生活上多照顧一些。”她始終記得母親對她說的話,一直以來兢兢業業工作,一絲不茍地教書育人。生活中,母親在村里也是時時處處幫助鄰里,母親的勤勞善良、淳樸厚道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張蘭英也非常熱心幫助他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先后籌措100多萬元,資助了山陽境內1000多名困難學生和80位孤寡老人。
在張蘭英的帶領下,天竺山鎮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業,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學生。天竺山鎮很多教師也積極響應張蘭英組織的公益活動,多次為困難學生捐錢、捐物。張蘭英的家人也深受她的影響,女兒在課余時間、假期,經常跟她一起做公益,兒子在大學校園里主動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丈夫劉志鵬多次聯系家鄉企業家為師生改善生活條件,并且拿出自己的工資接濟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他覺得和妻子一起為社會做點貢獻,是非常光榮的事。
學生對她說:“您是我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家長對她說:“把孩子交給您,我們放心。”她就是張蘭英,以心換心,以愛博愛,牽引著山區孩子走向更加明媚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