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與棲霞區扶貧協作工作紀實
宋文濤 程雪
商州區位于秦嶺南麓腹地,屬于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全區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56.6萬人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全省500個深度貧困村中商州區就占34個。近年來,經過商州人民的艱苦奮斗和棲霞人民的鼎力相助,2月27日,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宣布商州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全區整體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從六朝古都,到秦楚咽喉,棲商兩地緊密對接、攜手共進,從1996年起,棲霞區與商州區就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二十余載歲月如歌,二十多年春華秋實,蘇陜扶貧協作就像甘甜的丹江水滋潤著這片土地、滋養著商州人民。特別是2016年以來,東西部扶貧協作交流全面進入快車道,在產業合作、人才支援、勞務協作、助醫助學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目前,全區12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9147戶99737人脫貧退出,全區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17.85%降到2019年的1.34%。
高位推動 共繪扶貧協作藍圖
沐浴著蘇陜協作的春風,棲商兩地高層全面互訪,黨政“一把手”親力親為,守望相助,親自研究部署、親自督促落實,有力推動對口協作深入開展。兩區建立定期互訪和聯席會議制度、對口部門不定期工作會商和協調推進機制。2016年以來,兩區共召開聯席會議10次,召開常委會、常務會等25次,專題研究部署產業合作、人才支援、勞務合作、攜手奔小康各項工作,確保扶貧協作向縱深推進。
規劃引領系統推進脫貧攻堅
棲商兩地政府,堅持系統謀劃,突出規劃引領,率先在兩省編制《棲霞區——商州區東西部扶貧協作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簽訂《棲霞區——商州區蘇陜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戰略協議》,逐年制定《商州區蘇陜協作年度目標計劃》,明確了產業合作、人才支援、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幫扶任務和目標,有力地保障了扶貧協作高質量落實。
項目帶動 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脫貧致富,項目先行。商州區立足區位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四年以來,累計投入蘇陜扶貧協作資金1.6億元,其中省級統籌資金1.4億元,實施扶貧項目72個;棲霞區各類財政援助資金2210萬元,實施扶貧項目78個;資金使用比例達100%。全區1.44萬戶4.32萬名貧困群眾通過認領分紅、勞動就業、土地流轉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優勢互補 產業合作持續深化
依托商州優質生態資源和棲霞廣闊市場人脈,廣泛挖掘潛在客商,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力度,簽約引進天吉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陜西篤誠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匯通達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業來商開展扶貧,總投資2.28億元,帶動貧困人口3613人實現年均穩定增收1100元;通過援建扶貧車間和社區工廠15個,共吸納貧困人口就業243人;通過開展消費扶貧,累計銷售秦嶺特色農產品680萬元。
扶志扶智 人才交流更加廣泛
兩地政府始終立足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鑒的思路,廣泛開展干部掛職、人才交流等活動,切實提升干部人才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素養。近年來,累計開展對接交流131次1154人,選派14名優秀黨政干部掛職交流,開展黨政干部培訓145人次。組織191名醫療、教育、農業、企業管理、城市建設等多領域專業技術人才互相交流學習,拓寬視野、增長知識,進一步提升干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雙向互動 勞務協作持續深入
依托雙向勞務服務平臺深化勞務對接,穩扎穩打“走出去”與“引進來”組合拳,勞務協作機制不斷完善。出臺貧困務工人員技能培訓補貼、交通路費補貼、扶貧助學補助等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鼓舞了貧困群眾務工脫貧的積極性。共開展就業技能培訓38期1601人次,利用蘇陜協作渠道,舉辦專場招聘會51場,提供30多個企業3000多個就業崗位,引導商州貧困人口236人到江蘇就業,實現貧困人口590人在省內就近就地就業。
結對幫扶 齊心攜手共奔小康
兩區密切合作,扎實開展結對幫扶。共有14對部門、6對鎮辦、4對村社區、6對村企、4對學校、3對醫院建立結對關系,實現結對幫扶全面覆蓋。兩地始終保持密切交往,棲霞區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慈善組織積極開展各類公益幫扶活動,累計捐款捐物225萬元,惠及貧困人口及學生1439人。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棲霞和商州心手相牽、攜手共進,共同書寫了扶貧協作的“蘇陜樣本”,奏響了新時代棲商一家親,攜手奔小康的新樂章。2020年是脫貧攻堅鞏固之年、交卷之年,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解決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棲商兩地將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埋頭苦干,奮發作為,書寫好令人民群眾滿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工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