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吳童
戴著“紅袖章”,早上起床后在村上巡查一遍,天黑前再挨家挨戶摸排是否有返鄉人員。56戶200多人,他從來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長期堅守在疫情防控檢查站,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有群眾經過,盤問行程,掃健康碼,測溫登記一絲不茍。
催繳合療款,詢問打工群眾生活狀況,及時傳達防疫政策,每天接打電話七八十個,始終不厭其煩。他就是商州區三岔河鎮三岔河社區廟灣片區長李鵬。
防疫控疫的“守護者”
今年46歲的李鵬是三岔河鎮三岔河社區一組的組長。2021年10月,他被村民推選為廟灣片區長。
小片長,管大事。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疫情防控、秦嶺保護等,這些工作的責任,都壓在片區長身上。
“李鵬這小伙子實在,拿的工資不多,管的事情卻不少,他真是防疫控疫的‘保護神’。”社區一組村民李民說,“疫情防控以來,他操的心比誰都多,嚴格把守第一道防線,就連自己的兒子李聰多次打電話要回家,都被他拒絕。”
和李聰一樣,社區有很多村民在西安務工,因疫情影響坐在西安租住的房子沒有收入,都想著悄悄地回鄉。可李鵬挨個打電話,分析形勢,宣傳政策,勸慰他們就地隔離。
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口罩、防護服等成為基層不可或缺的防護物資。李鵬得知鎮上防疫物資緊缺后,于1月2日以個人名義向鎮政府捐贈口罩2000只、防護服40套。“我還繼續與企業、愛心人士積極聯系,爭取為鎮上多捐贈些防疫物資,確保干部群眾安全防疫。”李鵬說。
三岔河鎮黨委書記李剛彥說:“西安疫情發生以來,三岔河鎮充分發揮‘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工作機制,累計發動片長1300多人次,開展片區巡查及區外返商人員摸排工作,調動片長‘微細胞’,助力疫情防控‘高效能’。”
截至目前,三岔河鎮共推選片區長103名,累計排查鎮域群眾10526人,其中,集中隔離7人,居家隔離108人,實現了鎮轄區零感染的目標。
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走進三岔河鎮三岔河社區,白色民居依山而建,青磚花墻內的小院干凈整潔……
“要不是李鵬沒黑沒明地帶著大家干,村子哪有現在這樣子。”三岔河社區村民李軍民說出了心里話。
村民們紛紛介紹,幾年前村上圈廁亂建,柴草亂堆,垃圾亂扔,污水亂流,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改變,群眾注重經濟收入,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
脫貧攻堅以來,李鵬積極協助鎮、村發展產業,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出謀劃策,助力戶脫貧、村出列。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李鵬又投身其中,與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建設家園。
去年以前,村上的自來水經常干枯,李鵬組織村民查找原因,及時維修,保證了全村人畜飲水正常。
“看起來都是些小事情,但對群眾來說,卻都是大事。李鵬沒有為自己著想,經常把大家的事放在心上,真是群眾的貼心人!”李民語重心長地說。
過去村上是泥土路,天晴一身土,雨雪兩腳泥,寬的地方不足2米,窄處拉個架子車都過不去。李鵬就動員群眾,調運砂石水泥,為每家每戶硬化院落,拓寬出行路……
“他工作有思路、有激情、有能力,自擔任片區長以來,村上的變化很大。”鎮長孫為艷說,“李鵬是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在他的帶動下,各項工作推進的速度快、效率高。”
白墻灰瓦村莊美,產業就業促民富。與鄉村振興齊頭并進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建設山水秦嶺美麗鄉村的信心更足,干勁更大。
基層治理的“頂梁柱”
鄰里言語不和,房屋地畔之爭,在農村司空見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擔落在村組干部身上,李鵬也不例外。
“當村組干部,要能吃得了苦,受得了氣,不能有私心,只要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大家才能信服。”李鵬坦言。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村民李強與高堂娃因地畔發生矛盾,雙方互不相讓。2021年12月8日,經李鵬調處,高堂娃同意讓出地界,用于李強家修建廁所,雙方最后握手言和。
12月28日,李鵬在走訪中發現村民謝粉香因病住院,治療花費22萬元,生活一時陷入困境。他及時上報居委會,共同為謝粉香申報臨時救助資金。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合療款收繳中,一組村民李文剛六口之家一直拖欠,李鵬打電話催促了七八次,只繳了三個大人的合療款。最后實在沒有辦法,李鵬自己墊付了960元,為李文剛三個孩子補齊了合療款。
在妻子鄭小莉眼里,李鵬是一個“甩手掌柜”,而在村民心里,李鵬是基層治理的“頂梁柱”。
李鵬說:“村上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把家里的事情撂給妻子,她一肚子委屈沒有地方說,經常鬧得很不愉快。”
三岔河鎮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小區時,征地成為一件頭疼事。為了工程開工建設,李鵬與妻子拌嘴,與父親爭執,與叔父紅臉,經常還有鄉親砸門,來家里大鬧……
“這是我一生中最傷心、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李鵬說,“現在看來,群眾住進寬敞舒適的移民新區,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我的心里還得到了些安慰。”
“小片長”牽動著農村“大神經”。三岔河鎮政法委員、維穩辦主任王立祥說:“三岔河社區只是全鎮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103名片區長佩戴‘紅袖章’,在靜美的秦嶺腳下,構成了一道群防群治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