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州區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系列報道之一
本報通訊員 張 宏
“在核桃林下套種魔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能增加農民收入,這都是村黨支部書記王永鋒想出的‘金點子’。”4月28日,在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上河村核桃園里,今年77歲的王尚林老人,一邊為盆栽魔芋培土一邊說。
核桃是上河村的主導產業,已經有20年栽種歷史。全村13個小組772戶2334人,耕地面積2650畝,其中種植核桃2400畝,素有“商州核桃第一村”之美譽。
核桃畝均效益是種糧的五倍以上,在盛果期,每戶平均收入都在1萬元,一些地廣樹多的農戶,核桃產值達2萬元以上。以核桃致富的上河村,大多數人家蓋起了新樓房,還買了小轎車。
那是前些年的光景,后來受市場因素影響,核桃價格一路下跌,核桃仁由一斤30多元降到不足10元,極大地挫傷了村民的積極性。砍樹有些可惜,留著又不值錢,“搖錢樹”一度成了“雞肋”。
今年,商州區在落實市委市政府“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中,加強村級黨組織書記和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帶動農村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六個提升”。將有情懷、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復退軍人發展成為黨員,鍛造一支引領農村發展的排頭兵。組織黨員、群眾因地制宜確定主導產業和經營模式,引導群眾加入合作社、嵌入產業鏈,實現穩定增收,促進共同富裕。
路子怎么走?產業咋發展?面對核桃市場低迷的現狀,履職4年的上河村黨支部書記王永鋒在心里給自己打氣:不能把好端端的產業毀在自己手里。
根據上河村情實際和氣候特點,王永鋒和村班子成員經過多次商討,大膽提出了“三千一品”發展思路:到2025年培育一千畝精品核桃、一千畝改良核桃、一千畝林下種植,打造一個“上河源”核桃制品品牌。同時,王永鋒計劃流轉土地100畝,依據碧根果發芽遲、避免霜凍的特點,建立碧根果試驗基地。
思路決定出路。在原有2400畝核桃栽植的基礎上,上河村開始發展紅仁核桃。去年栽植100畝,改良300畝,今年新栽100畝,目前全村紅仁核桃面積達到500畝。
王永鋒還請來市農科所專家指導,在全村推廣魔芋新栽套種模式。“盆栽魔芋的最大好處是可阻斷土壤病害,不需要每年倒茬。每畝可栽1500苗。”王永鋒說,“中郵集團駐村幫扶以來,每年支持村上產業發展資金40萬元,2021年投入發展資金80萬元,以‘借種還種’模式支持群眾發展盆栽魔芋。”
人閑地不閑,讓土地產出成倍效益,在上河村是一種普遍現象。王尚林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6畝核桃園,套種魔芋、洋芋、四季豆、紅小豆、板藍根等,核桃年收入2.5萬元,林下經濟收入1萬元不成問題。
“永鋒是個實干家,他帶動群眾改良核桃樹,引導大家林下套種多種經濟作物,動著腦子讓群眾致富。”說起黨支部書記王永鋒,王尚林老人言語中充滿了贊賞。
群雁欲飛頭雁領。目前,上河村成立了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上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上河村核桃專業合作社、上河村核桃產業協會,注冊了“上河源”商標,借助中郵網銷優勢,打造核桃品牌。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47元,村集體經濟積累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