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倩
寒露一過,秋日的早晨帶了許多寒意。
“以前跑快遞時,風里來雨里去,三輪車沒有擋風板,每年一入秋就要戴上棉手套和護膝,不然身體受不住。”李文濤說。出門的剎那,一陣風迎面吹來,他不由得打了個寒戰。
10月12日,李文濤不到7點就出了門,雖然現在是開著自家的小車上班,但他還是習慣了每天提前上班。
今年38歲的李文濤是商州區楊斜鎮郭灣村人,初中畢業時由于家庭經濟負擔重,他選擇了上技校。那時電腦才剛剛在小縣城興起,頭腦靈活的李文濤看到了新興事物的發展潛力,選了計算機專業。畢業后,李文濤與人合伙開了一家網吧,不管是電腦維修還是系統維護,他都是親力親為。過硬的技術和親和的服務,給李文濤帶來了好口碑,之后他又開了一家店,專做電腦維修。
隨著電腦越來越多地進入尋常百姓家,電腦維修店和售后服務店也遍地開花,這時李文濤又將目光投向逐漸興起的快遞行業。李文濤說:“那會,我整天和電腦打交道,觀察到人們慢慢嘗試在網上購物,我想快遞業肯定有前途,就不顧家人反對,去送快遞了。”
2012年夏天,李文濤走進中通快遞公司面試快遞員崗位,他介紹自己不怕吃苦能堅持。被錄用后,他如自己說的那樣,起早貪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就為及時把包裹送到人們面前。
“10年前,我們這里有七八家快遞公司,業務量不大,快遞員也少,但是貨物回來,全靠快遞員自己分揀,往往分貨就需要一整晌子。”李文濤說,開始時,他所在的快遞公司只有五六名快遞員,所以每個人配送的區域面積大,再加上他還不太熟悉城區各個小區的路線,經常不到百件貨物要跑一整天才能送完。
“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按點吃飯了。我總想著,人們肯定很期待早點收到包裹,我就告訴自己當天分揀的貨,力爭當天送完。”李文濤的敬業和認真,被客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多人要寄出去的單子就專門等著讓他收。
入職圓通速遞時,李文濤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論”。他說:“快遞員的收入取決于送件量,做到及時、安全、誠信送貨是工作原則,但重要的還是用心。”起初,李文濤和大多數人的想法差不多,以為送快遞是個很簡單的工作,只要體力好就行。但實際上,送快遞也是有大學問的。比如,西關片區自建房較多,客戶類型也復雜,路窄且路面狀況不好,根據這片的特點,李文濤會熟記片區內單位、學校的上下班時間和特殊要求,并由此梳理貨物輕重緩急,再決定裝車方式和配送路線。再比如,不同客戶有不同的收貨習慣,學校的教職工一般在上課時間是聯系不到的,李文濤就會記錄下他們方便收貨的時間,以后都按照這個時間送過去。
當快遞員的6年時間里,李文濤靠著勤勞工作和用心付出實現了送件零投訴和零安全事故。2018年,他被公司提拔為營運經理,每天負責車輛和人員調度以及各項數據對接,雖然不再餐風沐雨,但是工作到晚上八九點也是常事。
回憶起在快遞行業這些年,李文濤感慨頗多。“這一行雖然辛苦,但是干得多掙得多,人干活有動力。快遞業的發展太迅速了,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說,現在幾乎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正規倉庫,有自動識別區域的傳送帶和專門的分揀員,快遞員只需每天按時去拉貨送貨。業務量比10年前增長了三四倍,但分工更精細,效率更高了。收件也智能化了,以前他收貨時要手寫面單,還要隨身帶很多零錢,以應對找零。而現在,科技的加持讓收寄快遞更便捷,末端設施的提升大大減輕了快遞員的派件負擔。
天天在城市里穿梭,李文濤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化。在他的眼里,街道更寬敞干凈,高樓越來越多,休閑娛樂設施也多種多樣。“日子好了,對幸福的感知度也強了。”李文濤笑著說,“就拿上廁所來說,以前送件時,急得滿頭大汗,也找不到公廁。而現在,公園里、主街邊的公廁不僅方便還建設得美觀整潔,確實為戶外工作人員解決了‘大事情’。”
10年櫛風沐雨,李文濤的黑發里多了幾根白發,但他的生活卻越來越斑斕多彩。一家人在城區扎下了根,兩個孩子在城里上學,他也購買了小轎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自己的經歷只不過是在一個好時代里普通人的奮斗故事。”李文濤希望,有更多像他一樣的普通人,通過奮斗收獲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