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這是鎮安縣由來已久的順口溜。
但現在,鎮安縣精細密織的縣、鎮、村三級健康保障網,終于搬走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絆腳石”。“20年前,龍光村還沒有入戶路,別說車子,自行車都沒法騎,山垴上有人病了,得靠人肩扛背馱,因為山路崎嶇難行,許多得急癥的病人就耽擱了就診。而現在家門口建起了標準化衛生室,群眾小病不出村。”達仁鎮龍光村監委會主任查正山說,終于不再為小痛小病翻山越嶺找醫院看病發愁了,如今哪家有個急癥病人打個電話,十幾分鐘鎮上醫院的救護車就到門前了。
近年來,鎮安縣圍繞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健康扶貧政策,持續加大健康扶貧力度,縣、鎮、村三級聯動,上下一體合力密織健康網,為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力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水平,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區域醫療衛生龍頭作用;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投入,其中8個衛生院遠程會診平臺已投入使用;實現村衛生室全覆蓋,建立村衛生室長效管護機制,確保村衛生室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同時,為提升醫務人員服務能力,該縣積極引進專業醫務人才,加大鎮村醫務人員培訓力度。
在探索“醫生+貧困戶”精準扶貧的路子上,鎮安縣創新開展“1+3+1”模式組建簽約服務團隊,每個團隊配備1名二級以上醫院醫生作為技術支持,鎮衛生院配備1名醫生、1名護士、1名公衛人員,村醫作為聯絡員,縣級醫院與家庭醫生團隊合力協作,縣級醫院指定專人負責對接,賦予家庭醫生一定比例的醫院專家號、預留床位等資源,為貧困人口轉診患者建立綠色通道。同時,通過扶貧工作隊和簽約醫生團隊,采取“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向群眾普及疾病防控知識,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養。目前,全縣成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182個,為2.59萬戶貧困人口開展簽約服務。
柴坪鎮梅子村七組趙永發一家五口,母親患冠心病、胃炎等疾病,常年需藥物治療。2014年6月,趙永發又被確診為塵肺病一期。趙永發逢人就哀嘆:“這日子可咋過?”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簽約醫生唐忠良每個月都定期為他檢查一次身體,并督促他長期在鎮中心衛生院塵肺康復中心參加康復訓煉。唐忠良還兼顧著為趙永發母親看病。在唐忠良幫助下,趙永發病情有所緩解,母親的病痛也減輕了。現在,趙永發還跑起了出租車生意,妻子也能外出打工了。2018年,他們一家順利脫貧。如今,日子越過越好的趙永發逢人便說:“是國家細致入微的健康扶貧政策和簽約醫生,讓我們一家人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鎮安,受益于健康扶貧的還有大坪鎮龍池村二組的徐祖漢。2018年8月徐祖漢接受頸椎惡性腫瘤手術,手術花費9萬多元,報銷了7萬多元,讓他放下了心。這幾年,大坪鎮衛生院又安排毛兆平醫生定期上門服務,為徐祖漢提供用藥咨詢、康復鍛煉等方面的指導。徐祖漢感激地說:“沒有國家的這些健康扶貧政策,我怕是早沒命了。”
為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如今,鎮安又在“治未病”下硬功夫。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健康鎮安2030行動計劃》,成立了健康創建領導小組,明確了健康創建主要指標,全面啟動深化健康細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