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辛恒衛
清風吹拂蕩碧波,好山好水好生活。如今的鎮安縣西口回族鎮告別了“臟亂差”,有了嶄新的樓房、干凈的街道,華山松采種基地、小龍蝦養殖基地已成為回漢族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香菇棚、刺繡房等扶貧車間開在了群眾家門口……一幅幅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的畫面正徐徐展開。
臟亂差”到“美如畫”
“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以前的那種泥巴路,我印象太深刻了,出去干活不僅不方便,風一吹灰頭土臉的,整個村莊看著又臟又亂。”西口回族鎮街道個體商戶白少霞感慨地說。
“現在好了,不僅路修好了,還安裝上了路燈,修建了活動廣場,每家每戶都自覺打掃自家的小院,整個村莊變得干干凈凈,煥然一新。”西口回族鎮嶺溝村村民王道林說。
告別了昔日的泥濘小道,蜿蜒的水泥路盤踞在各村組間,過去的“臟亂差”不見了,而今是河水潺潺、百花飄香。“我家就住在河坎邊,以前常常有人往河里倒垃圾。這幾年好了,大家自覺保護生態、經常打掃衛生。”青樹村回族村民馬平利指著門前的程家川河說。
守護好山水,守望好日子。近年來,西口回族鎮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經過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色彩斑斕的文化墻生動有趣,窗明幾凈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村文化活動廣場設施齊全,美麗的自然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群眾生活在其中倍感舒心。
“老農”搖身變“老板”
在鎮安縣西口回族鎮青樹村的田野上,回族村民馬勝仁正背著背簍走在水產養殖的田埂上。田埂兩旁的水池內,數不清的小龍蝦“張牙舞爪”,魚兒在水中穿梭。
“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26畝水田,其中5畝多水田用來養魚,其余養小龍蝦,一年下來有10萬元以上的收入。”指著眼前的池塘,馬勝仁笑呵呵地說。
馬勝仁以前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后來到西安務工。“那時雖然收入不錯,但離家遠,根本照顧不了老人和小孩。”馬勝仁說,現在好了,返鄉進行水產養殖,掙錢顧家兩不誤。
近年來,隨著西口回族鎮畜牧業的發展壯大、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和輕工制造業的引進,有的村民回鄉創業,做起了生意當上了老板;有的在蔬菜基地務工,成了產業工人;有的養羊、養牛,或在家門口刺繡、在香菇棚等扶貧車間務工。一時間,群眾的日子紅紅火火。
住進新房日子甜
“以前住在大山的時候,地勢陡峭,交通不便,四面環山。我家房子還是土木結構,時間長了容易變形、坍塌。一旦遇到刮大風下大雨,就怕房子漏雨、垮塌。”回憶起以前,青樹村集中安置小區回族村民馬萬鋒感慨良多。
2017年,搭乘易地扶貧搬遷快車,馬萬鋒從西口回族鎮青樹村海拔1000多米的陰坡山搬遷至鎮集中安置小區。115平方米的房子寬敞明亮,廚房、陽臺、衛生間一應俱全,每個人還有自己的房間,不再擔心刮風下雨了,而且就醫、就業都很方便。
與馬萬鋒一樣,劉輝兵也在2017年告別了大山上的土木結構房屋,舉家從青樹村的陰坡山上搬遷到集中安置小區。“之前,我一直在外務工,易地扶貧搬遷后,我就決心留在家,并在家門口的程家川小龍蝦示范養殖基地務工。”劉輝兵說。
群眾搬進城鎮,不僅圓了“安居夢”,還鼓起了“錢袋子”。下一步,西口回族鎮將結合正在開展的鄉村振興工作,將易地扶貧搬遷點的生活區、工作區、種植區完全分開,徹底改善生產生活環境,讓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享受到宜居宜業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