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陳風軍)近年來,鎮安縣聚焦鄉村文化振興,創新實施了筑同心、聚民心、暖人心、強信心、惠民心“五心工程”,為鄉村注入文化內涵,助推鄉村振興。
圍繞建強文化陣地筑同心,鎮安縣在鎮村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鄉村復興少年宮、村史記憶館、志愿服務點等思想文化教育活動陣地,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吸納“五老”“新鄉賢”等群體力量,組建理論宣講服務隊156支,開展“栗鄉之聲進基層”等理論宣講活動130多場次。創作編排舞蹈《在收獲的田野上》《茶山飄香》,器樂合奏《幸福栗鄉》等一系列文藝精品,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展演,宣傳最美人物,贊頌最美精神,樹立先進典型,弘揚新風正氣。
鎮安縣致力于開展文化行動聚民心,以“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片區為單位,在156個村(社區)醒目位置設置鄉風文明“榮譽墻”,每季度公布一期“善行義舉榜”。設立“家比家”榮譽墻3854處,每月開展奉獻之星、孝敬之星、發展之星等五星評定活動,每季度開展“鎮安好人”“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每年開展“道德模范”“致富帶頭人”評選。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創建活動,每年評選“十星文明戶”4500戶,成功創建“五美庭院”2000戶、國家級文明村1個、縣級以上文明村99個,形成了崇德向善、和諧向上的村風民風。深化實施“厚德陜西、善行商洛、禮儀鎮安”主題實踐活動,修訂村規民約650多條,營造了樹立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建設新家園的濃厚氛圍。
圍繞配套文化設施暖人心,鎮安縣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成鎮辦綜合文化站15個、村文化中心154個、縣圖書館分館5個、縣文化館分館6個;建立鄉村大舞臺、文化廣場、鄉村大喇叭等,讓群眾學有場地、樂有去處、玩有定所;建成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縣文化館、圖書館為龍頭,鎮辦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化站為紐帶,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活動中心為基礎的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目前,在全縣鄉村建成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室154個,配備圖書、報刊30多萬冊(份),樂器1500多件。實施鄉村群眾文化社團建設提升工程,組建業余文體團隊150支,積極組織參加文化活動。常態化舉辦“三下鄉”“文化進萬家”等系列文化活動,組織開展“說變化、謝黨恩、促振興”小戲小品巡演181場次。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建設電影廣場154個,配備數字電影放映設備9套,組建9支放映隊,每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鎮安縣注重抓好文化服務強信心,以村為單位,吸納退休干部、教師等,組建鄉賢“智囊團”154個1886人,在村、社區配備義務宣傳員156名,提出產業發展、疫情防控、公益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建議5000多條。以村為單位,摸排梳理有一技之長的鄉土人才,建立人才“小分隊”770支,推廣改良農業技術、服務群眾生產生活。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聘請專家教授15名,派駐引領1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高標準建設和村級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訓高素質專業農民280人。組織縣鎮兩級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開展文化“三下鄉”培訓活動,帶動3547戶農戶創業致富。
為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惠民心,鎮安縣圍繞建設秦嶺最佳康養會客廳,依托6個旅游景區、1個國家旅游扶貧重點村、1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力發展旅游開發公司、鄉村旅游咨詢點,提升建設鄉村客棧、鄉村農家樂等。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發展市級非遺扶貧工坊2家,非遺傳承基地4家,培育開發一批文旅商品,建成一批農特產品店。圍繞“來安去安·小城鎮安”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精品酒店、民宿、塔云山“樹屋”等。圍繞打造“一村一品”,創建了達仁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鎮安大板栗、象園霧芽、云蓋寺掛面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木耳、核桃等8個產品入選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圍繞唱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堅持挖掘、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全縣列入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7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