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報告還指出,為了實現貿易強國目標,未來中國應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逐步降低或取消對資源、能源、技術裝備的進口關稅。此外,報告認為,中國未來應持續擴大進口,以推動本國經濟結構調整,并改善貿易平衡狀態。
“擴版”靠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出席當天報告會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員張鵬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貿易順差達到1.3萬億美元,現有外匯儲備達到2.4萬億美元,這使得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貿易失衡壓力,擴大進口有利于改變這一不利局面。
霍建國說,在現有的中國外貿總額度和國際市場總量大背景下,他認為中國每年外貿順差保持在近千億美元的規模比較適宜。
戰略報告還就全球普遍關心的中國涉外財稅政策、涉外金融政策和外匯管理與匯率政策給出了明確意見。
報告認為,中國未來應保持出口退稅政策的穩定性,在外匯管理和匯率政策方面,中國將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完全可自由兌換、為這一進程設定明確的時間表。
實現這塊中國國民經濟重要拼圖“擴版”的最有效路徑,就是該份戰略報告的最大亮點之一:首次確定了貿易強國的具體指標并指明了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
在有關人士看來,這份報告提及的中國外貿產業政策導向值得全球經濟體關注。鐘山說:“中國在世界貿易新格局中進一步鞏固貿易大國,推進貿易強國進程的努力,表明中國將在全球經濟大變革、大調整中扮演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
“后危機時代”的中國外貿困局
商務部副部長鐘山一直“駐扎”在廣交會。他在開幕后就進行了巡館調研。
在巡館過程中,鐘山對參展企業“噓寒問暖”。接受視察的企業對記者說:“商務部當前似乎對企業究竟有哪些有效的‘抗壓手段’非常感興趣。”
鐘山則對當前中國外貿面臨的困境直言不諱:“危機及后危機時代”的中國貿易面臨著“外冷內熱”、保護主義蔓延等一系列問題。
今年順差恐再減千億
金融危機的來臨,使中國外貿陷入重重困局之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出口銳減,外貿“外冷內熱”。今年3月,自2004年5月以來的70個月后,我國對外貿易首次出現貿易逆差,差額72.4億美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4月1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09年度貿易順差比2008年減少1000億美元,預計今年還將繼續縮減1000億美元左右。
他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外冷內熱”局面:外部需求疲軟,出口不振;國內經濟恢復,進口增加。
海外經濟環境的疲軟,隨即帶來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而且中國成為了重災區。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處長程永如分析說,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出現“再工業化”、“產業回歸”思潮,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結合的新重商主義盛行,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