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技術正深刻重塑文旅產業形態,科技創新已成為破解文旅發展痛點、激發消費活力的核心動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壯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科技賦能文旅 數智煥新發展”專題論壇上表示。
隨著數字技術不斷融入日常生活,文旅消費正實現三大轉向:從“走馬觀花”走向“深度沉浸”,從“單點服務”邁向“全域智能”,從“線下局限”跨入“跨域聯動”。
在同日舉辦的“科技賦能文旅 數智煥新發展”專題論壇和“科技新場景 激活新消費”專題論壇上,多家企業分享了他們關于文化和旅游的科技創新案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超高清、多模態等新科技,正以“體驗重構者”“需求激活者”“邊界拓展者”的角色,為旅游新消費注入強勁動能,催生出一批可感知、可交互、可延伸的文旅新場景。
沉浸式體驗重構:讓“過目”變“沉浸”
傳統旅游中“隔著玻璃看、跟著導游走”的體驗模式,正被新科技打破。超高清傳輸、虛擬現實、數字光影Mapping等技術,通過構建“可進入、可互動、可感知”的沉浸式場景,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直接帶動門票、二次消費及復游率提升,形成“體驗越沉浸,消費越活躍”的正向循環。
國家大劇院影視節目制作部副部長孫迪介紹說,劇院打造的舞臺藝術“第二現場”,正是用超高清技術打破演藝消費的時空限制。“第二現場通過4K超高清的技術和高效的網絡傳輸,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聯動200余家影劇院和高校,匯集了6萬多觀眾,實現了多地覆蓋、千里同頻的文化傳播目標。”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琛在論壇上表示,798超維視界·VR院線的核心是用VR技術把“一次性體驗”變成“可持續消費”。借助VR,游客實現了更高品質的沉浸體驗,也顯著降低了內容在不同場館的適配和發行成本,讓好的內容可以跨空間、跨設備快速復制,形成真正可持續的文旅科技模式。
自然景觀與科技的結合,讓“靜態觀賞”變為“動態交互”。聯聯周邊游CEO、北京昕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林艷分享京東大溶洞的改造經驗時說,基于數字光影Mapping與雷達交互技術,溶洞巖壁變成“可對話”的屏幕——游客揮手觸發地質演變動畫,原本兩小時的游覽時長延長至3小時。“今年哪吒爆火以后,我們把封神文化、西游文化、上宅文化都融了進去。”
在服貿會的7號展廳,VITURE ONE公司帶來了一款搭載擴展現實(XR)技術的智能眼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場佩戴體驗后發現,原本在電腦屏幕上播放的文旅紀錄片,經AI算法處理后呈現出立體鮮活的視覺效果。鏡頭中的景觀細節、場景氛圍仿佛突破屏幕邊界,讓人身臨其境。這種沉浸式體驗為文旅內容傳播、景區數字展示提供了新的硬件解決方案,直觀展現了XR技術和AI技術賦能文旅體驗升級的潛力。
智能化服務滲透:讓“被動響應”變“主動適配”
旅游消費的核心痛點,在于“服務跟不上需求”——人工導游話術重復、景區尋路難、咨詢響應慢等問題,曾制約游客消費意愿。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的智能服務體系,正以“千人千面”的適配能力,精準對接線下線上不同群體的需求,將“滿足消費”升級為“激活消費”。
“AI伴游,讓知識成為旅途的風景,這是每個人提高自身內涵的旅游關鍵點。”科大訊飛(北京)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科普研究院院長包明明在分享“星火伴游”產品時解釋說,傳統服務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現在的個體更希望去深入地了解這個展品背后更多的東西,或者這里文化更獨特的東西”。依托“三層知識架構”(目的地數據庫+行業模型+通用大模型),平臺能在保證知識準確的同時,動態調整講解策略。
智能機器人針對的是“服務覆蓋不足”的難題。北京獵戶星空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楊煜介紹“豹小秘2”機器人時表示,在北京藝術中心,3臺該型號機器人每月交互量達8000人次,“我們現在有6萬多臺機器人在跑,日均交互量超過1700萬次,總服務5.5億人次”。
中國聯通為國家博物館打造的“中華文明云展”項目則為線上游客提供了解決方案。聯通(北京)產業互聯網有限公司文旅行業技術專家吳菲介紹:“一方面,我們對700多件文物進行了數字化處理,600多件文物完成高精度掃描,支持2D圖像放大縮小以查看細節;60多件文物通過3D建模,可實現360度自由旋轉展示,讓文物的每一處細節都能清晰呈現。另一方面,該項目推出兩位數智人作為展館助手,二者能全流程陪同觀眾漫游虛擬空間,提供實時講解、導覽引導與互動問答服務。”
跨域融合突破:讓“單點消費”變“全域聯動”
新科技不僅優化現有旅游消費場景,更打破了“文旅=景區”的傳統認知,推動文旅與交通、游戲、內容創作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消費+”的新生態,讓消費從“單點付費”延伸至“全鏈條買單”,甚至從“國內市場”拓展至“國際賽道”。
“星光列車不僅是連接我國與老撾的交通工具,更是一個移動的空間,提供了集住宿、餐飲、文化和休閑于一體的高質量服務。”中國旅游集團投資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總經理周通在介紹“文旅+交通”融合實踐時說,“依托于現在列車的數字運營系統和大數據技術,我們提出了‘車票+X’的組合,提供景區門票、酒店套票,一張車票可以串聯起無限的可能,利用多元的組合方式解鎖了更多主題旅行新方式。”
法國政府智慧城市AI顧問、瀚翔科技首席技術官埃里克(Eric)分享了“文旅+游戲”的創新路徑。“游戲不再僅僅是娛樂的工具,它已經成為覆蓋全球數十億用戶的超級數字場景,是一種融合了敘事、交互、視覺藝術與技術創新的新綜合性媒體。”他介紹,該公司自研游戲《逆境突破》在玩家密集的地點,通過動態廣告牌展示長城、故宮等景點,“更重要的是玩家不再被動觀看,而是可以主動與廣告牌互動,去領取游戲的裝備折扣或者獨家道具。互動獲益的正向循環將廣告從一種干擾轉變為玩家主動尋求的價值點,提升了參與度和文化傳播效率。”
文旅科技的國際化拓展,正推動旅游消費場景走向全球舞臺。追星跡(北京)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海利介紹,該公司研發的360度球幕正以東南亞為核心市場逐步推廣。“在觀感上,與目前國內主流投影技術相比,我們的球幕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360度環繞影像。整個球幕內部以超過1.9米的半球全面覆蓋畫面,使觀眾仿佛沉浸于虛擬的魔幻世界。”
從沉浸式體驗重構消費場景,到智能化服務激活個性需求,再到跨域融合拓展消費邊界,新科技正讓旅游消費完成“更沉浸、更智能、更開放”的蛻變,為消費市場注入持久活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盧健 記者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