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方雨虹董事長李衛國通過《東方雨虹月刊》發布《目標與當下》一文。這篇文章,既是一次面向內部的思想梳理,更是對東方雨虹三十年來所秉持的長期主義經營哲學的深刻闡釋。
在環境變化、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企業應如何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成長?李衛國在文中結合公司三十年發展實踐指出:不追逐短期風口,而是圍繞“務實”與“韌性”構建內在發展框架,將理念轉化為可執行的戰略地圖與組織行為,從而在不斷波動的外部環境中夯實長期增長根基。
戰略定力:“五為”宗旨引領向上發展
“為國家、為社會、為客戶、為員工、為股東”——這一“五為”宗旨貫穿東方雨虹三十年創業歷程,塑造出清晰的戰略定力與理性的發展路徑。文章中,李衛國明確提出:“五為”宗旨是企業的基因,更是企業的靈魂,是我們奮斗之路上即便遇到黑夜、坎坷也能燭照人心的星芒。
堅守主航道,構建系統服務能力:不同于盲目多元化,東方雨虹始終圍繞建筑建材系統服務核心,從防水延伸至上下游及相關產業鏈,這一路徑的背后是清晰的“能力驅動”邏輯,而非簡單的“機會驅動”。每一次跨越都是對現有技術、客戶和服務的深度賦能與價值延伸,確保增長質量與協同效應。
強化底線思維,把握發展確定性:秉持“生存優先”理念,東方雨虹將品質與良性發展作為根本遵循。無論行業處于高速增長還是波動時期,這一底線思維都有助于組織保持清醒,并鍛造出卓越的抗風險能力與逆周期發展魄力。
運營韌性:構建“技術+服務”的雙輪驅動模式
“技術+服務”的雙輪驅動,是東方雨虹實現持續增長的關鍵。得益于這一模式所構筑的競爭壁壘與綜合優勢,企業不僅超越傳統供應商角色,更積淀出深厚的發展韌性。
技術為本,打造高價值“硬核”:企業將技術研發視為不容動搖的“硬核”,持續投入新材料、新工藝開發,并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與行業標準,進而在產業鏈中建立話語權,構筑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服務賦能,從交付產品到交付“確定性”:東方雨虹深刻認識到,客戶所尋求的不僅是材料,更是“持久安全”的承諾。因此構建起從標準化施工、專業培訓到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完整體系,將高質量交付內化為組織能力,使服務成為牢固的客戶紐帶。
組織活力:將“奮斗”內化為組織基因與進化動力
在東方雨虹,“持續奮斗”不是口號,而是引導組織持續進化的內在機制。
挑戰導向的創新文化:企業鼓勵將每一次行業波動和市場需求變化,視為錘煉核心能力的契機。通過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創新動力,組織得以保持敏捷,快速響應甚至引領市場變化。
價值導向的激勵與評價體系:通過制度與管理,確保組織活力指向長期價值創造。無論是技術創新、質量攻堅還是客戶服務,卓越貢獻都能獲得認可,使“奮斗”與“價值創造”形成良性循環,驅動組織不斷向上突破。
回歸本質,韌性生長
“積跬步至千里,當下就是目標的起點。”東方雨虹的三十年表明,真正的“深度”來自對企業經營本質的堅守:聚焦核心能力、構建運營韌性、激活組織活力。在追逐速成的時代,這種對長期主義的信仰、對內在價值的深耕、對“難而正確之事”的堅持,正構成其獨特競爭力,也為追求高質量增長的企業提供了有益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