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人造太陽”成果迭出 吸引民企加入“種太陽”行列
中新社記者 王夢瑤
“能源問題解決后海水淡化和污水凈化全都能解決,糧食也可以通過人造光生產,未來水和糧食都不成問題。”新奧能源研究院院長劉敏勝近日向記者描述核聚變成功后的積極影響。
可控核聚變,模擬燃燒了億萬年的太陽之火,被認為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終極能源。
近階段,中國的“人造太陽”取得一系列進展,可控核聚變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未來。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取得多項突破,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攝氏度、電子溫度1.6億攝氏度。隨后再次刷新紀錄,實現等離子體電流100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
中核集團“中國環流三號”總研究師鐘武律表示,核聚變想要實現商業化發電需要經歷原理探索、規模實驗、燃燒實驗、實驗堆、示范堆、商用堆六個階段。實現“雙億度”和綜合參數的大幅躍升,標志著中國核聚變研究挺進燃燒實驗階段,已具備開展相關實驗的等離子體參數條件。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主機關鍵部件研制成功并順利完成交付,標志著項目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告訴中新社記者,BEST項目將于2028年建成,大概2030年左右實現氘氚聚變,在世界上首次演示聚變發電,為建造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奠定基礎。
“人造太陽”絕非易事,但越來越多的成果正吸引著更多企業和資本投入其中。
新奧集團是中國最早開展商用聚變能源開發的民營企業,自2017年以來聚變研發投入超40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4月,新奧的“玄龍-50U”裝置首次實現兆安級放電,遠超原定500千安目標。目前下一代裝置“和龍-2”也完成設計,有望2027年建成,總投資預計再添60億元。
“作為一家能源企業,我們一定要為未來鋪路,必須要有前瞻能源技術的投入。”劉敏勝表示,新奧選擇了一條清潔環保、燃料豐富、成本低廉的技術路線,研究過程采取更偏工程化、更快迭代的小步快跑策略,這是新奧作為民營企業和后來者加入“種太陽”行列的優勢。
資本市場也正用真金白銀投票。10月10日,核聚變指數創下2009年12月31日以來的歷史新高。截至10月14日收盤,核聚變指數今年年內漲幅逾六成。市場對核聚變板塊的關注度持續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指出,聚變能源開發可能重塑全球能源發展格局,但開發機遇與技術挑戰并存。當下正處于從科學研究到工程實踐、再到商業應用的發展轉折點。中核集團科技帶頭人、電子回旋項目負責人黃梅說:“我們正在努力讓這一天能夠盡量早點到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