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22日電(周健)近年來,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如何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成為每一座城市的發展命題。受地理因素制約,山區縣市“答題”并非易事。因此,在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優秀的“山系”解法值得探討與借鑒。
放眼地處浙西南群山間的龍泉,正在改革開放創新中鑄就品質之城。從各類資源的高效規劃、交通為基的內連外通,到科技引領的產業升級……這座城市正不斷蛻變煥新,讓發展活力在甌江源頭奔涌不息。
改革 資源實現“最優化”
在城市高速發展階段,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資源的招引、整合、利用與轉化。高效運轉的背后,離不開改革的內生動力。
“兩家投標企業造價鎖號完全相同,觸發異常預警!”近日,在龍泉某項目開標過程中,公共資源電子交易平臺2.0系統彈出兩條異常預警提示,經核查,有兩家企業存在串通投標行為。
公共資源電子交易平臺2.0系統。 龍泉市委宣傳部 供圖這是龍泉推進招投標領域治理改革的縮影。近年來,當地通過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數字交易、規范主體行為等有力舉措,構建起招投標領域全鏈條智慧治理體系。“現在AI就像一雙‘火眼金睛’,能第一時間發現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龍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員說。
國資國企改革,是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關鍵之舉。龍泉對全市范圍內3117宗閑散國有資產進行全面梳理和確權登記,將該市市屬國企整合重組為五大集團公司,其中3家獲評主體信用等級AA,逐步形成了以國資運營、城市建設、生態經濟、文化旅游、生態工業為主的五大業務板塊。
聚木成林,厚積薄發。數據統計,龍泉市屬國有企業資產規模從2021年的244.3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60.2億元,增幅達129.3%;國企營業收入從2021年的4.8億元攀升至2024年的32.1億元,增幅達570.9%。
生態是龍泉最具代表性的優質資源。近年來,該市不斷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改革,讓大片的綠水青山成為民眾的“幸福靠山”。
譬如,龍泉率浙江省之先試行碳匯權登記制度,并啟動“浙林碳匯”項目。今年6月,龍泉16個村通過賣“空氣”領到了共計124192.28元的收益,成為浙江第一批享受到“浙林碳匯”項目收益分紅的村。“山放著不用管,還能拿到錢,感受到了生態保護的價值,太開心了。”村民毛麗琴說。
此外,當地還建設運行“益林共富”多跨場景應用,推動竹木產業供需精準適配,有效釋放毛竹需求1800多萬株,交易額達2.3億元;依托優質水資源,開發深層天然礦泉水,“麗水山泉”年生產能力達12萬噸,年產值達2000萬元;構建天下龍泉“1+N”區域品牌體系,培育“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靈芝核心產區”等一批“國字號”品牌,成功提升產品附加值……
開放 道路縱橫連內外
“要致富先修路,現在通往村里的公路越來越安全順暢了,來村里游玩的人越來越多!”看著家門口拓寬硬化后的瀝青路,龍泉市寶溪溪頭村的村民們贊不絕口。
龍泉地形復雜,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對當地而言,交通的變革與發展,是擴大開放的強勁引擎。
近年來,龍泉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同時整合人、車、線、站等運輸要素和快遞物流、客貨運等運輸資源,打造“客貨郵易路通”物流特色品牌,解決民眾出行、物流配送、農產品上行三個“最后一公里”問題,讓對外開放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支點。
放眼蘭巨鄉,通過客貨郵有機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網紅直播銷售等方式,拉動農副產品上行貨運量增長32%,帶動周邊農場收益增長20%;在住龍鎮住溪村,“一點多能”農村物流點賦能黃粿片、楊梅干、蜂蜜等特色農產品上行,日均收發貨量約500件……
浙江龍泉,龍浦高速公路白馬畈樞紐一景。 龍泉市委宣傳部 供圖此外,麗龍高速、龍慶高速、龍浦高速、衢寧鐵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成通車,助力龍泉實現從公路時代向高速時代、鐵路時代的“三級跨越”。同時,該市以打造浙閩贛邊際區域物流樞紐為目標,布局建設了一批高能級物流平臺,持續擴大對外開放。
交通先行,政策助力。為進一步培育開放型經濟,龍泉還優化了展會目錄“一碼通”平臺,鼓勵企業拓展海外營銷網絡;開通24小時外貿服務專線,打造政企溝通“綠色通道”……系列“組合拳”下,外貿進出口總額從設市初期的不足2000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34.3億元,增長了187倍。
創新 產業升級煥新顏
“有汽車的地方,就有龍泉制造。”作為全國汽車空調領域最大的塊狀產業集群,龍泉的汽車空調零部件企業超過200家,行業總產值逾100億元。發展并非一蹴而就,亮眼數據的背后,蘊藏著長久以來的科技創新。
20世紀70年代初,龍泉人在舊房里創辦了“茶豐農機修配五金廠”,培育出大批技術骨干與銷售人才。他們奔赴全國推銷五金,同時也將汽車空調零部件產業帶回家鄉發展。
產業不斷擴大,但也存在產品層次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困境。對此,龍泉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通過深化與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全面合作,共建實體化研究院,建強浙江省新能源車輛熱管理重點實驗室,引領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2025年,浙江龍泉,汽車空調零部件生產線。 龍泉市委宣傳部 供圖“傳統汽車只有空調系統,新能源汽車則增加了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熱管理三大板塊,附加值從2000多元一套增加至6000多元,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空間更大。”龍泉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熊樹生坦言,部分企業還著手開發芯片、大數據熱管理類產品,顯然,龍泉已成為熱管理產業的“領跑者”。
事實上,遠不止汽車空調產業,科技創新正在龍泉遍地開花。當地推進龍泉青瓷省地協同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原料標準化—裝備智能化—燒制精細化—設計數字化”全鏈條攻關,同時調動發揮共享人才作用,推動技術需求與科技成果精準對接轉化。
可見,這座扎根連綿大山間的城市,從未被地理條件困住腳步。以改革破局、以開放拓路、以創新賦能,龍泉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獨特路徑,更為無數同樣身處山區的縣市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龍泉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