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對全球重大自然災害開展數據救援
科技日報杭州9月23日電 (記者劉垠)23日,2024年GEO(地球觀測組織)工作計劃項目研討會和開放數據開放知識研討會在杭州開幕。圍繞“愿景啟航,行動筑夢:共繪GEO第三個十年執行計劃藍圖”主題,來自68個國家(地區)以及19個國際組織的近400名代表展開交流探討。
記者了解到,GEO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國際上地球觀測領域最大的政府間合作組織,也是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重要的多邊合作機制,旨在通過綜合、協調和可持續的地球觀測技術,支持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防災減災、韌性城市四大優先事項。
中國是GEO創始國及代表亞洲大洋洲地區的聯合主席國。自2016年以來,中國GEO已對全球36個國家的53次重大自然災害進行了災后觀測和數據救援服務,利用30多顆中國高質量遙感衛星,實現數據及時獲取、共享和分析,以供災情實地核查和分析評估。
GEO中國秘書處、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主任高翔在致辭中總結了中國近20年來為全球地球觀測作出的貢獻,強調未來GEO將通過加強治理、建立有效的伙伴關系、優化溝通渠道等方式,與各界共同創造用戶驅動的地球智能解決方案,繪就“全民地球智能”的美好愿景。就此,高翔代表GEO中國秘書處發出倡議:一是支持制定GEO第三個十年計劃實施方案;二是加強地球觀測國際合作,提供實時、高質量的地球觀測數據、信息和知識服務;三是攜手解決地球觀測數據、知識和基礎設施相關的緊迫性、共性難題。
作為參與GEO第一個十年計劃制定的中方專家,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院士回顧了GEO近20年的發展歷程,分享了中國地球觀測技術在應對防災減災等領域作出的貢獻。他指出,中國地球觀測的發展離不開GEO這個世界舞臺,GEO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力量。未來,地球觀測技術將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助力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建設,實現天地網絡互聯,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福祉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地球觀測事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云鵬介紹,2014年,聯合國附屬空間科技教育亞太區域中心落戶北航校園,十年間,該中心為全球地球觀測相關的空間科技領域培養了來自近30個國家的340多名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為推動全球地球觀測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GEO秘書處主任亞娜·格沃艮看來,本次會議重在探討GEO第三個十年戰略規劃,希望與會專家充分碰撞智慧,推動地球觀測技術支撐決策行動,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
本次會議由GEO秘書處與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GEO中國秘書處)主辦,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承辦。為期5天的會議,還同期舉辦地球觀測成果展覽等活動;同時,聚焦生態系統、生物的多樣性與碳管理、氣候、能源與城市化等議題,召開專題討論27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