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3日電 (記者 岳川)“在光照充足的西北農村建立以太陽能光伏、電力為基礎的能源系統,這是未來農村最佳的能源解決方案。”
近日,以“宜居鄉村·零碳未來”為主題的綠色中國2025銀川對話會在寧夏銀川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作出如上表述。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億 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在題為《未來農村能源系統助力鄉村振興及零碳鄉村建設的路徑與展望》的分享中,江億系統闡述了農村在我國能源革命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與發展路徑。他指出,農村不僅是未來新能源體系的重要生產基地,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縮小城鄉差距、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前沿。
江億表示,農村具備發展太陽能光伏的天然優勢。相關測算顯示,中國農村屋頂資源具備安裝20億千瓦光伏的潛力,年發電量可達2.5萬億度,約等于2024年全國用電量的四分之一。在滿足農村自身用電需求后,仍有1.5萬億度電可支持電網,約占未來全國總用電量的10%。
基于這一數據,未來農村光伏不再是“補充能源”,其可能成為國家電力結構中的“主力軍”之一。
除電力貢獻外,農村在零碳燃料供給方面同樣潛力巨大。江億指出,若將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秸稈、林業枝條、畜禽糞便等生物質資源加工為商品化零碳燃料,預計可滿足全國未來燃料需求的40%,相當于當前天然氣用量的1.5倍。這不僅會大幅降低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為農村開辟了新的經濟增收途徑。
在江億看來,農村發展新能源不僅關乎國家能源安全,更是振興鄉村、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抓手。他分析認為,傳統大工業并不適合農村發展,而新能源產業能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空間與生物質資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新經濟形態。
據他初步測算,發展光伏與生物質燃料加工可使農民收入比單純種糧提高約50%,這將有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和經濟發展,并為解決農村勞動力效率低、收入不高的問題提供了現實路徑。
然而,實現這一愿景仍面臨幾大現實挑戰:農村配網容量有限導致“上網難”、初始投資“融資難”、農村空置房“利用難”、生物質資源“商業化加工難”。
對此,江億提出了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分布式光伏+儲能”調節發電與用電時序,緩解電網壓力;推動建立農村新能源合作社與低息貸款機制,破解資金瓶頸;創新空置房屋頂光伏利用模式,帶來切實收益;加快生物質燃料技術研發,構建商業模式。
江億特別強調,寧夏作為土地資源豐富、光照充足的地區,具備建設全國新能源示范先鋒的資源條件。應充分發揮其在光伏治沙、秸稈利用、灘羊養殖等領域的資源優勢,打造“農村包圍城市”的能源革命樣板。
中國的能源革命,離不開農村;中國的現代化,不能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江億呼吁,全社會應共同關注并投入農村新能源建設,將其視為實現強國夢想的“關鍵一步”。只有讓農村從能源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才能在零碳未來中真正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