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3日電 (殷立勤 陸應果)一列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如銀色閃電,穿梭于江南水鄉與現代都市之間。“十四五”以來,長三角鐵路建設快馬加鞭。截至2025年10月,區域鐵路營業總里程超1.5萬公里,高鐵里程突破7700公里,一張世界級的“軌道上的長三角”巨網已然鋪展,將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緊密相連,構建起“1小時至3小時生活圈”,為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9月29日,崇啟公鐵長江大橋雙主塔順利封頂。崔永興 攝多條高鐵通道建成投用,區域經濟地理版圖重塑
“十四五”以來,長三角高鐵建設成果密集釋放,多條戰略通道相繼開通,深刻重塑區域經濟新版圖。2021年2月,徐連高鐵投入運營,貫通“八縱八橫”中最長的陸橋通道,首年即運送旅客超660萬人次,為蘇北振興注入強勁引擎。2022年9月,合杭高鐵湖杭段與杭州西站同步啟用,將杭州至湖州的通行時間壓縮至半小時。三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超2100萬人次,顯著增強核心區對浙西、皖南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2024年,池黃高鐵、宣績高鐵、滬蘇湖高鐵相繼投入運營。其中,滬蘇湖高鐵作為長三角首條跨省高鐵,跨越243條河流,創新采用“水中造陸”技術,在高效建設的同時守護水鄉生態。6月15日,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正式開行,串聯41座城市,實現“一日行遍長三角”,讓“小城”融入“大網”,成為區域聯動的重要交通紐帶。
一列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在滬蘇湖高鐵跨青桃線大橋上行駛。張衛國 攝在建項目穩步推進,夯實一體化發展根基
“十四五”期間,長三角鐵路建設投資持續保持高位運行,投資規模從2021年的約900億元攀升至2024年的1423.8億元,2025年預計將超1400億元。一批關乎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相繼開工,為未來發展布局蓄能。
2023年3月,東方樞紐上海東站正式動工,致力于打造集國家鐵路、市域線、航空與城市開發于一體的“四網融合”標桿工程。2025年4月,通甬高鐵蘇州北站站房工程建設迎來關鍵節點,規劃10臺24線,將成為蘇州對接上海、輻射長三角的“橋頭堡”。同年,多個重點工程持續推進:
9月29日,新建溫福高鐵與新建滬杭高鐵先期工程同日開工。溫福高鐵全長約30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將與既有杭深高鐵形成雙通道,進一步強化沿海大動脈;滬杭高鐵先期工程涵蓋四團站改擴建與嘉桐特大橋建設,為東聯上海樞紐、西接杭州樞紐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正線長約179公里的寧淮城際鐵路江蘇段建設提速,即將實現南京與淮安1小時直達。合新高鐵合泗段已完成聯調聯試和運行試驗,杭衢高鐵也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并于10月10日順利跑出385公里/小時的試驗目標速度值。
世界級跨海工程甬舟鐵路以“一隧三橋”方案跨越山海,向“舟山不通鐵路”的歷史發起挑戰。這些項目緊扣聯網、補網、強鏈,優化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布局,為“軌道上的長三角”搭建起面向未來的堅實框架。
強化互聯互通,釋放一體化發展新動能
“十四五”期間,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互聯互通正從“接通血管”向“打通經脈”躍升,“軌道上的長三角”為區域更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聚焦聯網補網強鏈,集團公司加快專用線、物流基地、行車公寓等運輸急需項目投產。寧波動車運用所、啟東客整所已建成投用,鎮江東貨場遷建工程有序推進,進一步打通路網堵點,實現“斷點”消融、互聯互通,促進點線配套。
通過科學規劃與高效施工,長三角鐵路正從“物理連接”邁向“化學反應”,推動“站城融合”“產城融合”,帶動沿線城市能級躍升,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如今,“1小時至3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變為現實。長三角高鐵網已基本建成,覆蓋三省一市除舟山外所有地級市,實現與全國鐵路干線網絡的互聯貫通。
高鐵不僅是交通動脈,更是經濟大動脈、發展大動脈。“雙城生活”成為眾多白領的“標配”,“同城效應”日益顯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