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1月4日電 題:金融活水潤鄉土:從姜田到谷場的生機
作者 秦瑜 李亮 崔登科
清晨的陽光灑在山西晉城沁水縣連片的姜田上,生姜合作社的社員們早早來到田間,挖姜、拔姜、去泥、搬運……一派繁忙。
去年此時,生姜合作社負責人老張還在為資金問題發愁:隨著生姜市場需求大增,合作社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建設標準化倉儲設施,但資金缺口讓計劃一度停滯。
沁水農商行客戶經理走訪時發現這一痛點后,創新擔保方式,簡化審批流程,很快向合作社發放800余萬元貸款。這筆資金如同“及時雨”,讓合作社不僅擴建了生姜基地,還引進節水灌溉技術與有機種植模式,建成1000立方米恒溫倉儲庫?!艾F在生姜能錯季上市,售價、附加值都提升了?!崩蠌埮踔枬M的姜塊,算起增收賬。
農民正在田間拔生姜。崔登科 攝截至目前,沁水農商行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2億余元,當地不僅生姜產業蓬勃發展,蔬菜大棚、小米、核桃、中藥材等特色農業也蒸蒸日上。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壯大起來,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產業的興旺還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形成人才回歸、產業振興的良性循環。
在數百公里外的太原陽曲縣,當地農商行同樣為小米這一傳統優勢產業注入升級動能。
陽曲素有“三晉首邑”之稱,其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種植歷史,孕育出品質優良的小米,讓“陽曲小米”先后拿下“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7.5萬畝地標種植面積、3萬畝綠色基地奠定了產業根基。但零散種植戶缺啟動資金、合作社擴規模缺加工投入,成了產業升級的“絆腳石”。
陽曲農商行針對小米產業推出專屬信貸服務。裴大叔的合作社曾因土地流轉、品牌注冊面臨資金鏈危機,該行工作人員實地走訪后,僅用3天發放15萬元授信貸款;隨著合作社探索“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模式,銀行又跟進提高貸款額度,支持建設加工車間,開發出米餅、小米副食等深加工產品。
截至目前,該行已為27名小米種植農戶授信286萬元。在金融“活水”持續滋養下,全縣小米種植穩定在8萬畝,6家農業企業、80個合作社、150個種糧大戶抱團發展。曾經的零散地塊連成大片良田,“小作物”成帶動三產融合的“大產業”。
從沁水生姜基地的綠意盎然到陽曲小米田的金黃滿倉,精準創新的金融服務不僅破解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更推動特色產業實現從“單點突破”到“鏈條延伸”跨越,帶動農戶增收、人才回流、鄉村煥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