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4日電 題:高校學子“雙十一”觀察:按需消費成主流 更重參數避套路
中新網記者劉文華
11月4日,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大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李雨桐剛結束上午課程,習慣性地點開網購App。多種促銷滿減廣告撲面而來,她手指滑動屏幕瀏覽片刻,想起自己缺一件冬褲,但看著“預付立減”“跨店滿減”的復雜規則,猶豫片刻后還是退出了App——“不是急需,再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而且怕被優惠套路?!?/p>
這種“看得多、買得慎”的狀態,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校園內并非個例。記者近日走進呼和浩特民族學院,采訪該校多名學生發現,高校學子已經養成“看參數、查成分”的消費新習慣,對商家套路的辨別力顯著提升。
張洛齊身著今年“雙十一”剛開啟時買的羽絨服,這件羽絨服原價890元,折后830元買的?!∈茉L者供圖從“看款式”到“查參數”
“以前買衣服看款式,現在先查面料參數。”該校大二女生張洛齊的消費轉變頗具代表性。她今年“雙十一”購入的羽絨服,不僅比對了差價,更特意查看商品詳情頁標注的含絨量和面料成分,“冬天衣服保暖性是關鍵,充絨量夠不夠、是不是真羊毛,這些數據比宣傳語靠譜?!?/p>
“缺啥買啥”仍是受訪學生的核心共識,但理性程度再升級。大一學生于江波兩周前收到“雙十一”購入的棉衣,作為剛需消費的她明確表示“絕不囤貨”:“宿舍里6人住宿的空間有限,而且現在隨時能買到優惠商品,沒必要堆著占地方?!贝笠荒猩嵓褜毟苯?,他僅計劃買一件冬季羽絨服,且早已列好參數清單,“要查充絨量、絨子含量達標,是不是‘雙十一’無所謂,參數合格才會買。”
反感套路,剛需才下單
學生們對優惠套路都表示反感。大一男生張普驪近期購買電腦時就發現,部分商家“雙十一”前悄悄調高標價,“原本看好的機型平時賣7000元左右,大促前漲到9000多元,所謂‘折扣’后比平時還貴?!边@種警惕讓他轉向關注參數匹配度,最終選擇了配置達標、價格穩定的性價比機型。大一女生劉沫含對此也有同感,她今年買的240多元衣服,特意對比了平時促銷價,發現“差價不到20元,沒必要為這點優惠熬夜搶購?!?/p>劉沫含在宿舍前拍照,她身著“雙十一”花200多元買的風衣?!∈茉L者供圖
參數思維覆蓋多領域
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學生的“參數消費”已從服飾領域延伸到美妝、數碼等品類。大一女生蘇暢計劃購入的蘋果iPad,已提前研究了屏幕分辨率、續航時長等核心參數,“備考四級用的學習工具,性能參數必須匹配需求,之前錯過‘國補’,‘雙十一’剛好對比參數挑個性價比高的?!倍磉?,會化妝的同學則會互相交流化妝品的成分知識,“大家覺得‘雙十一’時買護膚品相對劃算,但也會先查成分表?!?/p>
不同性別學生的消費品類仍有差異。女生更關注服飾、日用品的參數與成分,劉沫含計劃購買的品牌鞋會查看材質耐磨指數,劉梓寧選冬裝時必看防風系數;男生則聚焦數碼產品的性能參數,張普驪買完電腦后,還在比對鍵盤的鍵程、鼠標的響應速度等細節。
11月4日,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校園周邊的菜鳥驛站內,快件量增多?!≈行戮W記者 劉文華 攝場景多元:“雙十一”獨特性減弱
消費場景的多元化也降低了“雙十一”的獨特性。張洛齊發現,平時看直播就能拿到服飾類優惠券,價格與“雙十一”相差無幾,“‘雙十一’時拼單買的化妝品,滿減后400多元,平時直播間也能拿到差不多的價格?!眲⒛硎?,身邊同學更愿意把錢花在旅游、戶外運動等體驗式消費上,“大家覺得出去玩一趟比買折扣不大的東西值,‘雙十一’的吸引力自然沒那么強了?!?/p>
從“跟著感覺買”到“跟著數據買”,從“湊滿減囤貨”到“按需選參數”,高校學子的“雙十一”消費觀在發生變化。正如于江波所說:“錢要花在刀刃上,參數達標、真正需要的東西,才值得買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