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二環白紙坊橋護城河畔,也有一處新的閱讀空間。城市綠道建設中,新建起供游客歇腳的宣陽驛站,2014年10月起,政府將這里交給民辦圖書館第二書房 經營。走進圖書館,墻壁上掛滿木格,精美書籍錯落有致。“木格從低到高分為八層,下面擺孩子的書,上面放大人們的書,各取所需,很方便。”第二書房總經理 李巖笑著介紹說。
西城區則為其免去了近千平方米面積的房租,還對會員辦卡、圖書采購等進行補貼。
滿足差異 一舉兩得
既為公眾提供了讀書場所,又活化利用了古建
說起這種探索的初衷,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介紹,西城區此前對居民的調查顯示,隨著生活、工作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有個安靜下來、踏實讀書的地方。
現實的難題是,西城作為北京核心城區,很難在每個社區建設大面積的文化站、圖書館等閱讀空間。經過論證,西城區決定借助民營機構力量,盡可能豐富公共文 化資源,為公眾提供一個安靜的閱讀空間。孫勁松說,這幾個地方和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相比,可以提供差異化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擴大文化服務 覆蓋面。
萬松老人塔是一個“綜合實驗”。過去同類文保單位騰退后,要么大門緊鎖,要么由文化部門成立一個博物館。但成立博物館就意味著 增加人員編制,陳列內容還容易與大眾需求脫節,熱鬧一陣后就門可羅雀,成為財政的負擔。西城區因此考慮引入社會力量。“不動火,不改結構,對文物的干擾最 小”的閱讀空間,最終成為最受好評的選擇。
李巖說,相對于公辦圖書館,他們在服務時間、服務內容和圖書選擇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更高的效率。“比如,社區圖書館服務時間朝九晚五,我們冬天服務到晚8點,夏天服務到晚10點。圖書的選擇,我們更緊跟讀者的需求和興趣。”
“探路先鋒”都已順利上路。崔勇的磚讀空間,去年夏天的單日最高客流量超過1500人次,可借閱圖書的會員卡已辦了3000多張。在宣陽驛站,進館領取 免費體驗卡的讀者,已超過6000人,覆蓋周圍2公里范圍內的各小區,單日最高讀者數量超800人。相對于街道和社區的圖書館,可稱得上“火爆”。
第二書房已經接待過國內上百家圖書館的參觀。李巖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們這里收費,為什么大家還愿意來?”他回答說:“圖書館,就應該讓讀者覺得比在家里讀書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