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認為,為人民而寫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寫作倫理。在辭賦等傳統文體的創作中,我們不僅要表達狹小的“個人感傷”,更要講述大時代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心聲。個體經驗是我們進行寫作的切入點,但要從這一小點出發,漫延到整個時代與社會的內在心理結構。這樣就讓宏大的時代氛圍通過鮮活的細節呈現,變得清晰起來。在我們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在我們廣大的人民群眾里,每天都發生著或令人振奮或令人沮喪的故事,辭賦作家應該更加密切地加以關注,運用自己的藝術思維加以概括、提煉,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深刻原因,發出另讀者感到信服的感慨。惟其如此,辭賦等傳統文體才得以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詩詞、辭賦等傳統文體有嚴格的形式要求,對于今天的寫作者來說,是嚴格地遵守古約還是按照當下的習慣進行修訂,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和答案。在研討會上,不同作家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很多的作家都談及“創新”的問題。比如,“以古賦為體,以今辭為用,繼雅開新,容正求變”,“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經”,“提倡新思想、新意境、新語句”等。而有些作家則認為,文體的形式要求只是外在的規范,是遵循還是突破完全由寫作個體決定。我們需要呼吁的是,寫作者要有偉大的人格和寬闊的心胸,因為有偉大的作家才有偉大的作品。
(攝影、編輯: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