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網絡語言正鋪天蓋地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真的威脅到漢語發展了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16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8%的受訪者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網絡流行語。64.2%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網絡流行語入侵漢語現象嚴重,46.0%的受訪者擔心會污染漢語。(2月5日《中國青年報》)
許多人對當下許多網絡流行語正在污染漢語表示憂慮,日前,在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也提出了這樣的批評。在他們看來,隨著網絡發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網絡語言,有的網絡語言反映了時代進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網絡語言,比如“屌絲”“裝逼”“逼格”等,完全是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對漢語的發展是一種威脅。實際上,這里把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歸咎于網絡的入侵是錯誤的,它錯就錯在把網絡語言與漢語割裂開來。
從根本上說,網絡語言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它是漢語的一個組成部分。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不是網絡的專屬,遠在沒有發明網絡之前,在漢語的使用中,污言穢語就已經存在,或者可以說就有一個純潔漢語的問題。我們可以讀一讀一些長篇小說,比“屌絲”“裝逼”“逼格”等更為“粗俗猥瑣”的詞語比比皆是。更進一步說,網絡語言嚴格說都不是原創,而是脫胎于漢語,是在漢語基礎上的改造或拿來。例如,“有錢,任性”、“小鮮肉”、“且行且珍惜”等等,你能說這不是標準的漢語嗎?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語言其實只是漢語在網絡上的表現。
應該看到,人們之所以喜歡使用網絡流行語,在于這些詞既俏皮可愛又犀利簡練,讓人們交流起來更加自然和諧。即使是部分人認為粗俗的詞語,用起來也很有意思。當然,網絡語言需要凈化是肯定的,但是需要凈化的不僅僅是網絡語言,漢語也需要凈化。不過,語言這東西是極其復雜的,像“屌絲、裝逼”等網絡詞匯,要看具體在什么語境下運用,而不能一概斥之為下流語言。
在語言學家看來,“屌絲”可以用作自我調侃。單就語言性而言,“裝逼”要比“裝蒜”深刻。比如文學創作刻畫人物時,使用某些看起來粗俗的語言尤其是方言,可以更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若換成“雅”的書面詞語,則會削弱甚至喪失語言本身的魅力。因此,對于網絡語言,完全不必采取行政手段強行干預,而是要相信國人的鑒別能力和抵抗能力。老百姓喜歡什么樣的網上流行熱詞,那是要經過時間來經驗的,沒有生命力的詞匯,自然會淡出人們的視野。
總的說來,網絡中粗俗、不雅的語言是一小部分生活語言在網絡上的反映,雖然網絡提供了更快捷的傳播渠道,但這些粗俗語言并不是網絡本身帶來的。就整體而言,大量網絡詞匯的出現是一件好事,不但不存在污染漢語的問題,而且豐富了現代語言的內涵和形式,大大促進了漢語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