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宏 攝
中新網廣州7月10日電 (王繼宏)7月10日,2016美國大學網球雙選會在廣州落下帷幕,這一活動旨在推動中國乃至亞太網球發展,并為中國網球選手提供新的成才思路。
當日,來自亞太地區的30多位青少年網球選手,向包括斯坦福大學、克萊姆森大學等知名美國大學的教練們展示了他們在網球技術和語言交流方面的能力。
先后培養出彭帥、鄭賽賽等名將的世界知名教練馬偉開指出,活動的最大意義就是讓這些中國以及亞洲網壇的“希望之星”,憑借網球特長為其申請美國大學做好身體、心理、網球、學業等多方面準備,“對于中國網球選手來說,無疑多了一條新的成才之路。”據他介紹,為幫助亞太地區年輕網球選手,菁英體育早在2014年就開始舉辦美國大學網球雙選會,兩年來已有多名球員進?美國知名院校。
馬偉開坦言,職業網球能夠帶來巨大回報,但對于大多數網球選手來說,成為精英畢竟只是夢想,“推薦美國大學這條路是因為它并不需要犧牲孩子的職業夢想,相反很多優秀球員利??學優質的訓練設施、??平教練、體能師、醫?和理療師資源,以及?學網球?賽來提升??,為未來轉?職業網球做好準備。”
事實上,早在美國開辦網球學校時,馬偉開便陸續輸送了很多球員進入美國大學讀書,其中有5位球員還獲得NCAA女單排名第一的殊榮,這堅定了他借助這種方式幫助網球選手成才的信心。“在國內,很多人潛意識里會認為體育生頭腦簡單,可在國外,完全不是這樣。”馬偉開舉例說,在美國大學打過聯賽,且文化課不錯的學生,畢業后大多也會受到尊重和追捧。“在大學校隊里,意味著這個選手平時要訓練要比賽,還有很重的學業負擔,這要求他有很好的時間控制能力、抗壓能力、自制能力。”馬偉開告訴記者,遇到挫折時,一般人很容易慌亂,但經歷過高強度體育鍛煉的孩子,對此卻能表現得非常從容。
據他介紹,在美國大學,年輕選手一年可以打100場比賽,其中單打在50至60場,雙打在40至50場,“他們一年有4個月的時間可以去打職業賽事,很多學校還會為他們支付5站職業賽事的參賽費用,這些都可以為其沖擊職業網壇積累財富。”對于這條網球發展之路,馬偉開建議說,中國選手要盡可能多地篩選學校。“準備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自己的網球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也是申請美國大學,以及獲得運動獎學金的基本條件,越早準備,把握就越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