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嚴峻考驗。人類必須尋求解決吃飯問題的新途徑,同時保護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以及核技術等在賦智慧、興農業、護環境、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饑餓人群數量達到8.28億,比上年增加了4600萬,比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加了1.5億。氣候變化、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嚴峻考驗。
與此同時,全球自然資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水資源短缺、土壤退化、農田面源污染等。人類必須尋求解決吃飯問題的新途徑,同時保護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科技與創新無疑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實踐證明,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以及核技術等在賦智慧、興農業、護環境、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聯合主辦的農業大會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的近1000名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參加了為期5天的會議。大會旨在交流增強土壤與水管理在助力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分別以視頻和現場出席的方式致開幕詞。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同管理的糧食和農業核技術聯合中心(以下簡稱聯合中心)于1964年成立,一直致力于發揮核技術獨特優勢,在農作物突變育種、畜牧業生產與動物病害防控、農業害蟲以及人類病害傳毒媒介綜合治理、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續農業資源利用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開發出了一大批先進技術,通過建立全球技術信息平臺以及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將實用技術推廣到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造福千千萬萬的小農戶。
有關專家在大會交流時指出,核技術與同位素技術提供了可持續管理土壤與水資源、從而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例如,聯合中心支持的生物化肥項目在貝寧成功實施,經濟效益顯著。大豆單產從每公頃890公斤增加到每公頃1100公斤;總產從2009年的5.7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22萬噸,生產效益從660萬美元增加至1.09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貝寧大豆產量將達到34萬噸,是2009年的6倍。
在節約用水方面也有成功案例。利用中子探針技術監測土壤水分以及同位素示蹤技術跟蹤化肥在農作物體內的吸收量,從而節約水肥施用量,達到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在蘇丹的項目減少了70%的灌溉用水,并使農作物增產40%。在尼日利亞,黃瓜生產在減少70%用水量的同時,產量增加了1.5倍。預計該技術可使尼日利亞每公頃灌溉用水從1000立方米減少至400立方米。
聯合中心主任梁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際土壤與水管理助力氣候智慧型農業大會的成功舉辦,將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總結科研進展、分享成功經驗、發現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從而助力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在生產更多的同時投入更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地造福人類,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翁東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