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莫斯科3月22日電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過茂密的水杉林,灑在滇池寬廣的湖面上時,張利云已經騎著電動車,載著滿滿一大袋鷗糧來到岸邊,與來自遠方的“老朋友”紅嘴鷗準時相會。
滇池是中國云貴高原最大的湖泊,也是紅嘴鷗重要的越冬棲息地。每年10月,數萬只紅嘴鷗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向南飛越約3000公里,來到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滇池水域越冬,直到次年3月,才陸續返回北方繁殖后代。
一名市民在昆明滇池湖畔投喂紅嘴鷗。(視頻截圖)
張利云是一名紅嘴鷗義務監督員。在紅嘴鷗越冬的日子里,他每天早上都會帶上鷗糧,到滇池邊投喂紅嘴鷗,引導游客文明觀鷗。
“啊嗚、啊嗚……”張利云剛發出幾聲“暗號”,紅嘴鷗便從遠處成群結隊飛來。連續9年投喂,他和這群“老朋友”早已十分默契。
“紅嘴鷗能聽出我的聲音,別人喊就不一定管用。”他頗為得意地說。
昆明人與紅嘴鷗的緣分,始于1985年的一次邂逅。這年冬天,紅嘴鷗第一次大規模造訪春城。“當時紅嘴鷗還很膽小,不敢靠近人類,但市民對它們非常熱情,把自己吃的油條、饅頭拿來投喂。”昆明鳥類協會名譽理事長王紫江說,初次相遇,昆明人就讓這群“陌生來客”感受到了滿滿的愛。
這是昆明滇池濕地一景。(視頻截圖)
昆明鳥類協會秘書長趙雪冰介紹,昆明市不僅開發生產專用紅嘴鷗飼料,還為保護紅嘴鷗出臺了地方法規。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趙雪冰說,紅嘴鷗成為昆明的常客,這也是滇池生態環境改善提升的標志。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滇池濕地共有175種鳥類,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達14種。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長潘珉介紹,近年來,為提升滇池生態環境,昆明市大力推進滇池周邊濕地建設,建成以湖濱濕地為主的滇池環湖生態帶6.29萬畝。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植被覆蓋率超過80%的閉合生態帶,猶如一條由綠寶石串聯而成的項鏈,把滇池裝點得生機勃勃,也為紅嘴鷗等鳥類提供了絕佳的棲息地。
研究顯示,每年冬季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約4萬只。它們結束越冬后,會飛往蒙古國、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進行繁殖。有的紅嘴鷗甚至能一直飛到俄羅斯維柳伊河河畔。
這是昆明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視頻截圖)
為了解紅嘴鷗的種群結構、生活習性,王紫江等科研人員追隨紅嘴鷗遷徙軌跡,最遠到達過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
“在俄羅斯與中國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候鳥數量不斷增加。”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監管局局長顧問阿米爾哈諾夫說。
“候鳥無國界。在遷徙期間,這些自由飛行的美麗精靈,往往會穿越多個國家,因此,保護候鳥需要相關國家共同努力。”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冰巖帶生物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瑪麗亞·弗拉基米爾采娃說。
她介紹說,在遷徙鳥類保護領域,俄中簽署多項雙邊和多邊協議,有效追蹤候鳥遷徙過程并實施保護。“兩國專家密切合作,及時交換候鳥棲息地生態環境數據,這有助于全面了解相關物種情況,并適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跟蹤保護。”弗拉基米爾采娃說。
“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中國政府和民間層面采取積極措施,切實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的濕地。”弗拉基米爾采娃說,盡管中國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在這個美麗的國度,候鳥總能找到足夠地方越冬,與當地人和諧共處。
這是昆明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視頻截圖)
在昆明市的翠湖公園內,有一尊老人與紅嘴鷗的銅像格外引人矚目:倚石而坐的老人,深情注視著紅嘴鷗;幾只小鷗在他身旁扇動翅膀,好似在回應老人的關愛。
塑像中的老人名叫吳慶恒。老人在世時,每到冬天,幾乎每天都會步行10多公里,到湖邊投喂紅嘴鷗;每月退休金的一半多都拿來給紅嘴鷗買食物。
如今,“海鷗老人”已去世20多年,他和紅嘴鷗的故事,被寫入了小學語文課本。人與紅嘴鷗的動人故事,仍未完待續。
策劃:倪四義 李銀
監制:馮俊揚 王長山
統籌:趙宇 齊紫劍 閆珺巖 劉暢 魏忠杰
記者:龐明廣 王墨盈 何春好 張驍 陳汀 卡爾梅科娃(報道員)
導演:王墨盈 張驍
出鏡:瑪麗亞·阿列克謝耶娃
攝像:何春好 宋旭光(報道員)
剪輯:何春好
編輯:孫天朗 楊威 王昭 湯潔峰 周曉華 陳丹
鳴謝:昆明市滇池管理局
昆明市官渡區委宣傳部
昆明市晉寧區委宣傳部
洋洋大觀工作室制作
新華社國際部 云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