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fā)文章《“飛書”追尋“血與火鑄造”的友誼——杜立特行動大救援后人跨洋“尋親”》。全文如下:
今年3月,美國退役陸軍中校托馬斯·馬西亞從一封來自中國上饒的電子郵件中,獲得了一個讓他欣喜無比的坐標。
這是馬西亞父親參與二戰(zhàn)的傳奇戰(zhàn)斗杜立特行動時,飛機在中國江西墜落點的定位。83年前,杜立特行動完成美軍對日本東京等城市的首次轟炸,成為二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場標志性戰(zhàn)役,被載入史冊。
很多人不知道,這批轟炸機轉向南飛后,多數墜毀在江西、浙江等地。中國軍民冒死救起、安全轉移這些跳傘飛行員的英勇義舉,創(chuàng)造救援奇跡,同樣成為歷史傳奇。
過去6年來,馬西亞與江西上饒市抗戰(zhàn)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羅時平教授,通過560多封往來郵件,竭力找尋著被塵封的歷史拼圖。
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英勇壯舉,勾連起彼此命運。“血與火鑄造的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經歲月洗禮,依舊歷久彌新。
2018年10月,馬西亞(中)在江西上饒廣豐吳村鎮(zhèn)與參與救援杜立特行動突襲隊員的村民后代紀云大(右)、紀英杰合影。(受訪者供圖)
跨越時空的追尋
帶著父親珍藏70多年的照片和名片集,馬西亞2018年第一次抵達中國。此行作為美國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xié)會成員,參加在中國的紀念活動。他特意提前出發(fā),專程來到江西上饒市廣豐區(qū),踏上那片父親“重生的故土”。
二戰(zhàn)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后,1942年4月18日,美國空軍中校杜立特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航母起飛,首次奔襲轟炸日本本土。后因聯(lián)絡不暢與油料不足,75名美軍飛行員在贛浙等地棄機跳傘。中國軍民不惜代價冒死救援,64人被中國軍民成功救起,安全送達后方,創(chuàng)造二戰(zhàn)史上的救援奇跡。
馬西亞的父親是杜立特行動14號機組領航員兼投彈手。9歲那年,馬西亞第一次看見父親與戰(zhàn)友在中國的合影。
“跳傘點很多都是日軍占領區(qū),其他機組有些人受了重傷,有些人被俘,但14號機組的5名隊員都幸運地降落在上饒,遇上了善良的人們。”馬西亞回憶說,1960年他還是個高中生,“父親指著地圖的一處告訴我,他的生命是被這里的中國村民、政府官員和士兵們拯救的。”
父親口述的故事,在馬西亞的腦海中如電影畫面一般清晰。
馬西亞父親是14號機組中第三個跳傘的,縱身一躍時強風撕過,背包和綁在夾克上的供給品散落無蹤。在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吳村鎮(zhèn)的大排山山頂上,他裹著降落傘熬過了潮濕的雨夜。
翌日清晨,他下山找到一棟農房敲門。這個身材高大、膚白碧眼的“天降神兵”,把開門的村民嚇了一跳。一位在田里耕作的年輕人看到馬西亞父親,雖語言不通,但還是將他領進村莊。
村民們拿出了雞蛋、蜂蜜等食物,生火幫他烘干衣服。馬西亞父親恢復體力后被護送到鄉(xiāng)公所,與其他隊友順利會合。
馬西亞父親直到臨終時,還在惦念著那個挽著褲腿、面帶笑容的年輕人。從父親珍藏與上饒相關的資料中,馬西亞意識到,自己必須真正去了解父親一生中這段最重要的經歷。
這一次上饒之行,馬西亞并沒有找到父親想要找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用父親的降落傘碎布,包起當地的泥土和石子帶回美國。臨行前,馬西亞寫下一封信:“非常感謝你們的款待和友誼,也感謝留存對我父親的記憶。希望中美人民之間友誼歷久彌堅。”
馬西亞此行帶到中國的照片和名片,正牽引著他與“中國好友”羅時平相遇。
在一場紀念活動中,馬西亞展示的一張寫有“上饒王家巷吉號”的泛黃名片,一下就引起羅時平的注意。過去30多年來,羅時平一直在挖掘和保護上饒本地與抗日戰(zhàn)爭相關文史資料和遺址。很長時間里,上饒積極營救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故事還鮮為人知。
“杜立特行動與上饒有著密切聯(lián)系。”羅時平說,當時全力營救美國飛行員的命令,是由設在上饒的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部發(fā)出的,“杜立特行動中3架飛機墜毀在上饒,10多名隊員在這里獲救”。
當羅時平看到馬西亞珍藏的一張張老照片,仿佛找到了打開塵封歷史之門的鑰匙,心潮澎湃。“交流中才得知,原來馬西亞已先到訪上饒廣豐,感覺那里與他父親的描述非常相似。”
參加完紀念活動,馬西亞回到美國。追尋杜立特行動在上饒的歷史足跡,并未受太平洋阻隔而結束。
2018年11月,羅時平收到了馬西亞發(fā)來的第一封郵件:“希望繼續(xù)保持我們的交流,一起還原那段歷史。”兩人之間的通信往來、跨洋協(xié)作,就此開啟。
馬西亞在美國查閱文獻,搜集線索;羅時平在上饒實地尋訪、細致調查。兩地飛書、還原歷史,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的歷史全貌,變得越來越清晰。
生死相托的情緣
馬西亞在父親珍藏的相冊中找到的兩張泛黃照片,成為跨洋“尋親”的突破口。
一張照片中,一個短發(fā)女童站在身著飛行夾克的美國飛行員身后,嘴巴張圓、眼神驚訝。還有一張是上饒廣豐10多個村民站在農房前的合影。清晰的面龐,明確的指向,讓羅時平也興奮起來。
“根據杰克·西姆斯的自述,這兩張照片是他拍的救助過他的村民面孔。”羅時平拿著照片在當地尋訪,輾轉找到了當年營救西姆斯的上饒廣豐密良坳村村民官文清的后人。
照片中靦腆又驚訝的女孩,正是官文清的小女兒官冬香。“第一次見到跳傘降落在村里的美國飛行員,我才9歲。”官冬香回憶,她父親是當時村里少有識字的人。西姆斯跳傘降落在半山腰,他裹著降落傘睡到清晨才被發(fā)現(xiàn),父親和村民將他帶下山。
“家里給美國飛行員拿來兩個烤紅薯,他很高興地吃完,還抓了一把像豆子樣的糖果,分給我們。”官冬香說,“當時大家都沒見過,都不敢吃,就我先嘗了下,甜甜的,味道現(xiàn)在都還記得”。
官文清隨后從鄉(xiāng)公所帶來中國士兵,一起護送西姆斯去縣城。9天后,西姆斯帶著相機回到密良坳村,拍下這組珍貴的照片。“我父親回憶起這段經歷,總會提到,美國飛行員和我們一起打日本侵略者,幫助他們是中國人應該做的。”官冬香說。
盡管不是救助自己父親的村民,但馬西亞依舊為杜立特行動隊隊員“尋親”取得的突破而高興。得知照片中女孩被找到后,馬西亞很快回復郵件:“羅教授,你的研究真是太棒了。時隔80多年還能找到照片上的這些人,這太神奇了!我很高興這些人在日本人的懲罰下幸免于難。”
為了戰(zhàn)勝共同的敵人日本法西斯,杜立特行動救援中,中美人民生死相托。美國飛行員們被安全轉移后,奮勇救助的中國軍民卻遭受日本軍隊的報復屠殺,甚至遇到慘無人道的細菌戰(zhàn)。
距離馬西亞父親獲救地40公里的上饒市廣信區(qū)皂頭鎮(zhèn)紫云村,1942年夏季曾遭遇日機轟炸,日軍掃蕩。95歲村民蘇朝順掀開褲腿,向記者展示腿上蜿蜒的傷疤。
“在日本軍隊進村后不久,每年膝蓋以下總是潰爛、流膿。”蘇朝順說,受日軍細菌戰(zhàn)影響,村里有4、5個人常年爛腳,“有的老人甚至從腳爛到頭,一生都非常痛苦”。
據統(tǒng)計,杜立特行動后,惱羞成怒的日軍因此屠殺了25萬中國平民。羅時平說,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的故事譜寫了用鮮血捍衛(wèi)正義、追求和平的英雄壯歌,承載著中美人民用生命鑄就的深厚友誼。
2022年4月18日,江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舉辦紀念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80周年視頻會,邀請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子女與參與營救民眾后代在“云端”相會。
在這場線上會面中,馬西亞不僅見到了老朋友羅時平,還在致辭中不斷表達謝意,“感謝江西人民對父親的救援,也感謝中國人民從未忘記這段歷史,并對此做了大量研究”。
傳奇友誼在續(xù)寫
83年前,當飛機調轉方向駛向中國時,沒有人對未來的遭遇有十足的把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杜立特行動隊隊員的子女們陸續(xù)來到中國,重訪父輩跳傘降落地點,尋找曾施以援手的“親人”。他們同樣無法預料,會否是一場徒勞。
由于時過境遷,馬西亞父親跳傘后,下山敲門的農房和第一個遇到的年輕農民,一直沒能找到。但根據馬西亞郵件中發(fā)過來的資料,羅時平逐一找到了馬西亞父親到縣城后,提供翻譯的廣豐杉江中學校長俞百巖、軍醫(yī)陳寶驄、前線日報總編輯宦鄉(xiāng)等人員信息,并幫助馬西亞與他們的后人取得聯(lián)系。
“如果我父親沒有活下來,我就不會在這里了。我時刻都想見到1942年幫助過我父親的中國人的后代。”馬西亞說,感謝羅教授的努力,讓我們能夠建立聯(lián)系。
為了填補遺憾,馬西亞選擇用油畫來還原父親被營救的場景。2021年5月,馬西亞發(fā)送郵件向羅時平咨詢:“我正在創(chuàng)作一幅‘父親與營救他的村民’的油畫。畫中的衣服對嗎?”
“當時天氣很冷,村民穿的長袍要加棉花,長度要過膝蓋,開扣不是在中間,而是左側開;他們第一次看到美國人,表情一定很驚訝;單獨撐傘的村民比你父親長得高,這不協(xié)調……”
羅時平與馬西亞反復溝通著修改細節(jié),希望這幅油畫能成為象征中美人民友誼的珍貴紀念。
盡管多是通過線上視頻和電子郵件溝通,但兩人都將對方視為“真摯老友”。
為了核準馬西亞提供的資料信息,羅時平走訪了杜立特行動在江西上饒的所有墜機和隊員降落地點,勘探現(xiàn)場、采訪村民,形成考察報告,相關內容第一時間與馬西亞分享。馬西亞直言,羅教授的研究調查能力無與倫比,“每次研究都能帶來很多驚喜”。
除了提供大量研究資料外,馬西亞每當看到中國南方地區(qū)出現(xiàn)洪災、地震等情況時,都會第一時間發(fā)來郵件問候,了解上饒是否受影響。“我很少見到一位美國人對上饒有如此情懷。”羅時平說,對杜立特行動那段歷史的共同關注,讓我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馬西亞和羅時平跨洋合作“尋親”的故事,作為敘述主線被拍成紀錄片《跨越時空的追憶與尋找》。去年4月18日,這部紀錄片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辦的紀念“杜立特上饒救援行動82周年”觀影會上播放。
現(xiàn)場看到父親和自己的經歷被搬上銀幕,馬西亞在現(xiàn)場熱淚盈眶。他說,將繼續(xù)尋找和挖掘杜立特救援行動歷史記憶,傳承和發(fā)揚父親與中國的友好情誼。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井泉在觀影會上說,中美關系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未來更要由人民創(chuàng)造,兩國人民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如今,杜立特行動的隊員和后人們成立了杜立特轟炸機隊協(xié)會、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xié)會等組織,每年舉行紀念活動,感謝和銘記當年參與營救的中國人民。一些從未走出深山的救援人員后代也被邀請到美國參觀。
飛書仍在續(xù)寫,“尋親”并未中止。“杜立特行動代表著中美老一輩在二戰(zhàn)中,為了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標,艱苦卓絕,攜手戰(zhàn)斗,最終勝利。”羅時平說,我們將繼續(xù)研究這段歷史,就是希望將杜立特行動的突襲和救援故事,講給中美青年一代聽,讓更多人熟知這段歷史,傳承這段“血與火鑄造”的友誼。(記者 李勁峰 陳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