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基加利7月31日電 絲路走筆|“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為非洲孩子餐桌帶去希望的“中國草”
新華社記者吉莉
“蘑菇不僅是孩子們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一粒改變未來的種子。”在一場菌草技術培訓班上,盧旺達女孩愛麗絲·阿盧埃特·瑪麗·蒙尤拉班加對新華社記者說。
記者在中國援盧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近日舉辦的“第二屆非洲菌草技術應用培訓班”上結識了蒙尤拉班加。她向記者講述了一個關于菌草、蘑菇和“營養餐”的故事。
蒙尤拉班加是盧旺達南方省布薩薩馬納技術學校的體育老師,也是學校“營養餐”團隊的骨干成員。所謂“營養餐”,指的是盧旺達政府近年來推進的一項計劃,為了讓從學前班到中學的孩子們能在學校吃上營養餐,鼓勵學校采購本地農產品,支持社區農業發展。
不過,在推進營養餐計劃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家長交不起伙食費營養餐計劃難以維持的困境。作為一線教師,蒙尤拉班加深知一頓溫飽飯對孩子們意味著什么,也一直努力尋找既經濟又能保障營養的解決辦法。
今年5月,蒙尤拉班加前往中國福建農林大學參加菌草技術交流活動,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一源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創新。“那次學習讓我對蘑菇種植背后的科學原理、營養價值和經濟前景有了更深的認識。”
菌草是由中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上世紀80年代研發的草本植物,能作為蘑菇培養基,也可用作牲畜飼料、生態治理材料等,具有廣泛用途,被親切地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
從中國回來后,蒙尤拉班加開始在學校里小規模試種菌草,自制蘑菇培養基培育蘑菇。目前學校每周至少安排兩次以蘑菇為主菜的營養餐,營養均衡、成本低廉。她自信地說,隨著菌草技術的成熟和產量提升,學生餐桌上的蘑菇還會更多。
“我們不光想種出蘑菇,更希望掌握從菌草種植、基質制作、食材加工到營養搭配的整套流程。”她說,“這樣一來,不僅能改善學生的日常膳食,還能將多余產品售賣,為學校增加一點收入。”蒙尤拉班加希望這種方式能夠推廣到更多鄉村學校,讓大家看到“這條路走得通”。
“我的夢想不止于校園。”蒙尤拉班加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她說:“我希望將來能創辦一家本地公司,為青年和女性提供蘑菇種植培訓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實現自立和就業。”懷揣著這樣的“蘑菇夢想”,蒙尤拉班加再次走進了培訓班,一邊聽講,一邊認真記錄蘑菇種植的每一個技術要點,準備回校后立即投入實踐。
這次培訓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盧旺達農業與動物資源部和福建農林大學聯合主辦,共吸引來自5個非洲國家的57名農業官員、教師和發展工作者參加,內容涵蓋菌草在食用菌栽培、牲畜飼料、生態修復等領域的多種用途。
中國援盧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專家陳曉斌表示,菌草技術與盧旺達國家營養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中心今后將專門為學校開展定向培訓,幫助更多教育機構把這項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在蒙尤拉班加看來,蘑菇“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這次培訓對我來說是一次關鍵機會。我已經準備好了,不只是為了個人成長,更希望能通過教育、農業和創新,讓這項技術真正落地,給更多人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