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商務部、國鐵昆明局等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干字當頭、奮勇爭先,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本版今起推出“大數據觀察·點讀‘十四五’”系列報道,聚焦基層一線的奮斗故事,從不同層次的數據增長中探尋發展動能,由點及面展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編 者
北起中國云南昆明,南至老撾萬象,全長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上列車飛馳,成為中國與東盟雙向奔赴的“黃金大通道”,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2021年12月開通以來,貨運量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出入境旅客從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曾經被質疑“無貨可拉”、被擔心“無人乘坐”的中老鐵路,如今格外繁忙。截至今年8月底,中老鐵路累計貨運量已超6650萬噸,跨境運輸商品種類超3000種。
中老鐵路跨境貨運是怎樣火起來的?從一位跨境貨運商的故事中,或許可窺見一斑。
為了打開市場,買了一貨柜榴蓮
每年的榴蓮運輸季是張德歡最忙碌的幾個月。在云南從事中老鐵路跨境貨運行業的他沒想到,這條線路會這么火——2023年初還時常無貨可拉,如今成了一柜難求的“香餑餑”。
2022年底,一次隨同商務考察團前往老撾的機會,讓張德歡看好中老鐵路貨運市場,一次性租賃了鐵路部門100個新式冷鏈貨柜,進軍中老鐵路跨境貨運行業。
起初并不順利。張德歡到昆明金馬正昌水果批發市場投放名片,見到水果批發商就湊上前介紹公司業務,可忙碌多日,一單也沒簽。
“這不是運費多少的事兒。”一名榴蓮進口商的話,讓張德歡恍然大悟:一貨柜榴蓮貨值100萬元,運費4萬元,如果不能保證運輸質量,沒人會為了省些運費,去冒上百萬元貨物損失的風險。
張德歡聽說,中老鐵路開通貨運之初,有人用老式冷鏈貨柜運過幾次榴蓮,結果因為溫控不精準,導致整個貨柜榴蓮貨損。因此,就有了“鐵路運榴蓮不靠譜”的說法。可公路運輸也沒那么順利。不僅時間長,而且榴蓮上市期正值雨季,很容易因滑坡落石導致道路中斷;即便順利抵達中老兩國邊境口岸,仍可能遇到因貨運集中導致的道路擁堵,不少貨主只能眼看著榴蓮路上熟,貨損風險很高。
沒有貨主愿意冒險,張德歡決定,自己買一批榴蓮,讓貨主眼見為實。
榴蓮上路,張德歡幾乎每隔三四個小時就要確認貨柜所在的位置和溫度。26小時后,通過中老鐵路新式冷鏈貨柜運輸的榴蓮順利地抵達昆明,馬上被聞訊而來的商家搶購一空。兩家企業當即與張德歡商談,一名貨主當場決定6個貨柜榴蓮交由張德歡所在的公司承運。
“中老鐵路冷鏈運輸榴蓮更靠譜”,很快傳遍了云南榴蓮貿易圈。張德歡的公司忙起來了,與此同時,2023年中老鐵路進出口貨運量421.77萬噸,同比增長近95%。
為了提升運能,班次多了、通關快了
廣西暹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禮寧從事跨境榴蓮貿易已有10年。中老鐵路開通前,跨境運輸主要依賴陸運,因使用公路老式貨柜,貨柜頭尾的榴蓮熟度差異明顯,尾部甚至常有開口。“一到賣場就容易被壓價。”潘禮寧說,中老鐵路開通后,新式鐵路冷鏈貨柜可以定位監測、遠程調溫,在運費差別不大的情況下,運輸時長大大縮短,貨損率也大幅降低,“回頭客明顯多了。”
“中老鐵路冷鏈專利對生鮮貨品運輸時效和質量的保障,就是我們公司最大的優勢。”張德歡說,有了口碑,不愁客戶了。如今,公司貨柜月均能跑3個來回,3個月的榴蓮運輸旺季,為公司帶來了主要收益。
2024年是張德歡公司的“豐收年”。當年夏季泰國遭遇干旱,榴蓮還在樹上就已經炸口,只能提前集中采摘,3個月的榴蓮旺季壓縮成了1個月。“當時只要把貨拉進來,就有錢賺。”張德歡說,那段時間,不管是公路還是鐵路,榴蓮運輸“一柜難求”,他和工作人員幾乎晝夜不停忙活。
眼看進入淡季,去年11月臺風“摩羯”襲擊東南亞,海運、公路幾乎癱瘓,各類生鮮貨品涌入中老鐵路。冷鏈列車準點發車、準點抵達,中老鐵路成了唯一穩定的跨境運輸通道。新客戶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又多了小半個月的旺季。
生鮮貨品集中上市,不僅對張德歡這樣的跨境運輸商提出了挑戰,也考驗著海關的通關能力。高峰期老撾萬象南站有近300個貨柜涌入,但查驗能力僅100多個貨柜。怎么辦?通關暢,才能確保貨運旺。
“為服務運能提升,海關創新鐵路提前申報模式,將貨物通關時間壓縮到2至5小時。”勐臘海關鐵路口岸監管科科長蘇明介紹,企業提前申報,貨物入境前海關就收到報關數據,入境后如無查驗要求,無需停留即可通關。同時,鐵路部門制定“瀾湄快線”國際貨運班列開行方案,將班列開行頻次最高提升至單日6列。目前,中老鐵路上每天有18列跨境貨車疾馳,大大提升了運力。
來自昆明海關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云南對東盟農產品進出口額達186.2億元,同比增長23.5%。其中,超過一半的鐵路貨物都通過中老鐵路完成運輸。
“熱果北上”“云菜南下”,還有很多潛力可挖
中老鐵路貨運火爆,催生了很多就業崗位。貨柜一到,榴蓮質檢員苗辰南負責對即將發往全國各地的榴蓮進行質量檢驗——聞香敲音、開柜品嘗,按果肉、果皮顏色辨生熟。“旺季時一個人每天能檢測近10柜。”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把家搬到了貨運站附近。
“貨運旺,是因為國內需求旺。”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負責人朱江說,榴蓮、山竹等東南亞水果受到大眾喜愛,加上中老鐵路運能提升,境外種植、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迅速。泰國等地近年來榴蓮大面積擴產,其中九成以上出口榴蓮銷往中國市場。截至今年8月底,中老鐵路榴蓮運輸量突破15.5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90%。
與此同時,云南蔬菜也通過中老鐵路擺上了老撾萬象的商超貨架。朱江介紹,云南蔬菜26小時就能到達萬象,隔天就能轉運到泰國,比汽車運輸節省了近一半的時間。云南樂匯農產品有限公司就搭上了中老鐵路這趟“快車”,近年來蔬菜出口量不斷攀升,不僅在云南各地收購蔬菜,還在曲靖、文山、楚雄多地建有共6000畝種植基地。“公司每天都有10多個裝滿西藍花、花椰菜的貨柜發往東南亞。”公司總經理鐘華林說。
目前,“陸良蔬菜號”中老鐵路冷鏈班列已經開行,構建起果蔬雙向運輸通道。滇中海關監管二科科長曲偉介紹,昆明海關通過持續深化應用“集中查檢+鐵路快速通關”模式,助力企業減少待檢時間和物流成本,積極支持構建“溫去熱回”蔬果跨境走廊。
除了蔬果,產自我國的服裝、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同樣暢銷東南亞。如今,中老鐵路跨境運輸商品種類從開通初期的500多種拓展到現在的3000余種,磨憨鐵路口岸通關效率居全國鐵路口岸前列,已成為連接東盟最大的鐵路口岸。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273.9億元。
“從通道經濟、口岸經濟到產業經濟,中老鐵路沿線正發生變化。”昆明理工大學中老工程技術學院副院長、東盟研究中心主任熊彬介紹,我國的磨憨、老撾的磨丁和萬象等地,正由傳統農業小鎮轉向樞紐城市。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已吸引超過300家企業,冷鏈倉儲、分揀加工、跨境電商等上下游產業聚集。從聯通兩國到中南半島互聯互通,中老鐵路潛力仍在釋放。
在張德歡看來,“云菜南下”大有可為。短暫休整后,他計劃趁著貨運淡季空檔,去開拓新市場。
版式設計:張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