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7日電(記者 薛凌橋)“當前,中國已經從全球發展援助的接受方,轉變為全球融資、能力建設和技術的主要支持者。一直以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將中國視為全球和區域產業發展的戰略伙伴。”近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協調員妮莎·梅塔(Nishtha Mehta)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接受中新網采訪時,稱贊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
峰會期間,全球發展是眾多中外嘉賓關注的焦點。圍繞該話題,梅塔表示,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發展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以下簡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議程的核心內容,這不僅在《利馬宣言》中得到重申,也體現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中。
她指出,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發展戰略側重于三個重要方面:創造共享繁榮、推動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據此,梅塔也點明了中國和聯合國工發組織正在攜手合作的實踐方向,主要涵蓋氣候行動和綠色供應鏈、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數字和綠色轉型三個方面。
談及具體合作措施,她認為,雙方應當共同發力,推動南南合作,擴大可再生能源、綠氫和循環經濟的使用規模;借鑒中國在工業園區建設、清潔能源方面的有效經驗,推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合作。此外,雙方還應在工業數字化和智能制造方面開展合作,賦能全球供應鏈。
“烏鎮峰會期間,我參加了有關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的論壇。看到許多國家在此齊聚一堂,這令人感到振奮。在我看來,這一倡議與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理念相近,我們都支持推動全球南方的產業升級和綠色工業化。”梅塔說。
談及中國和聯合國工發組織如何拓展南南合作,梅塔表示,一是要借鑒成功的發展模式,比如聯合國工發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的(ITPO)業務網絡及其區域協調作用;二是要加大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比如雙方在甘肅蘭州共同設立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以及該組織推出的全球清潔技術創新計劃,以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其中;三是要推動開展聯合培訓、搭建創新中心。
“在烏鎮峰會,很多討論聚焦機構、學術界、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如何攜手合作,提升技能。這不僅應該是理論上,也應該是實際的培訓,并將價值回饋給不同組織的員工,搭建相關溝通網絡。”她說。
對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應用場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賦能作用,梅塔指出,這些新技術能提升經濟社會生產力和發展效率,在基礎設施和發展方面實現預測性維護,同時優化供應鏈。
“但我們仍需注意的是,我們仍然會看到諸如數字鴻溝之類的挑戰。峰會現場也有人提到了智能鴻溝,此外還包括各國基礎設施的有限性和技能之間的差距。所以我認為,可以通過像聯合國工發組織這樣的中間機構和組織,推進解決這些問題。”梅塔說。
對此,梅塔強調,聯合國工發組織已經啟動了若干項目來彌合這些差距。一是成立了全球工業和制造業人工智能聯盟(AIM);二是建立了智能工廠實驗室,目前正在非洲和亞洲執行試點項目,以培訓當地人才掌握先進制造技術;三是推動政策咨詢和技能發展。
此外,她還鼓勵所有參與人工智能賦能、研究與學術界、政策制定與監管、發展機構、金融機構、制造企業以及人才能力建設的各方加入聯合國工發組織創立的AIM全球社區,以實現資源共享。
“在各個方面,我認為我們不僅能給年輕人啟發,也可以向年輕人學習。”梅塔最后說。在橋梁遍布的水鄉烏鎮,她以“橋梁”為喻呼吁道,希望所有年輕人能把自己看作橋梁,連接資源,連接各國人民,連接所有人的思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