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六精準”考驗各級政府 春節出行更需人文關懷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新春佳節在即,外地游子開始踏上返鄉之路。“對于來自不同風險區域的返鄉群眾,各地要分類、分區精準落實防控措施,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22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如是強調,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
1月2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張依琳 攝“六精準”考驗各地政府治理能力
近期關于返鄉難的新聞屢見報端,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指出,在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統籌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對各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
他將工作重點總結為六個精準——精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精準查明疫情的來龍去脈,這是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管控范圍,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刀切”。接下來要精準保障人民的生活、就醫等日常需求,精準開展臨床救治。
上海市一個20平方米的奶茶店,成為世界上最小的中風險地區。這成為上海市政府“精準防疫”的最好注腳,更是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腳。
“動態清零”中國經驗行之有效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GDP比上年增長了8.1%,高于2021年年初時確定的6%的目標,中國經濟表現位居全球前列。
對此,梁萬年說,防控實踐已經證明,中國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事實證明,我國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我國實際的”。
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處在大流行的急性期,世界衛生組織在上周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奧密克戎可能不是最后一個變異株,未來的變異方向仍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立足中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明顯降低的同時,近期部分地區接連有本土聚集性疫情報告,疫情擴散和外溢風險仍然存在。
“目前人群新冠疫苗接種也還沒有達到足以建立堅固的免疫屏障的程度,過早倉促放松防控,將極易喪失我國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現在多國防控實踐也證明,過早解封容易導致疫情反彈、重癥和死亡增加。”梁萬年指出,堅持“動態清零”策略是當前防疫的最佳選擇:可以發現一起撲滅一起,能夠最大限度減少人群的感染,減少重癥和減少死亡;可以避免因發病導致的醫療資源擠兌,更好滿足民眾日常就醫需求;可以最大限度縮小疫情的影響區域,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不僥幸、不輕敵、不松勁
境外物品感染會物傳人嗎?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如何加強防疫?春節假期會讓大規模的疫情卷土重來嗎?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就這些問題都進行了解答。總結下來可以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的一句話來概括:不僥幸、不輕敵、不松勁。
他指出,從全球研究和防控實踐看,新冠病毒經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近距離接觸傳播,由污染物品導致人感染的證據還不充足,仍待進一步研究。從戰略層面考慮,各地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的總方針,已經積累了各種處置經驗;從戰術上,既要抓重點地區和環節,又要嚴格落實日常防控措施,“做到不僥幸、不輕敵、不松勁”。基于此,梁萬年有信心做出“春節假期人員流動和聚集導致大規模疫情卷土重來的可能性不大”的判斷。
從現場發布的內容來看,中國政府應對疫情也還有很多后手,例如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一起積極推動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任務落地落實,國家衛健委將利用年節期間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疫苗接種率,農業農村部應對大量返鄉人員也會在春節期間做出相關部署。
事實上,常態化意味著持久戰,需要政府、社會和民眾共同持續付出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