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聚焦《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承上啟下描繪愿景 聚焦前沿開放合作
作者 馬帥莎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這是中國第五部航天白皮書,也是中國政府2022年發布的首部白皮書。白皮書總結了中國近五年以來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方面的成績,重點描繪了未來5年的發展愿景。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部白皮書篇幅不長,但內容全面信息密集,對過去5年中國航天活動取得的成績以及今后主要任務進行詳細闡述,為利用好現有航天成果、更好地承上啟下勾勒了明確具體的路線圖,好比一部濃縮的“百科全書”。
與前四部白皮書相比,《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有自身鮮明亮點。比如,其提出中國將加快推進航天法立法,構建完善以航天法為核心的航天法制體系,促進法治航天建設;將統籌推進空間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太空交通管理,建設完善空間碎片監測設施體系、編目數據庫和預警服務系統,統籌做好航天器在軌維護、碰撞規避控制、空間碎片減緩等工作等,既表明了中國航天的著力點,也展現了透明度。
如何發展商業航天亦是白皮書一大亮點。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當天在北京指出,白皮書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理念,在發展模式上,中國鼓勵支持商業航天企業發展,不斷優化商業航天在產業鏈中布局,加快航天低成本、高效益發展。
楊宇光認為,中國商業航天在過去五年有了極大進步和發展,未來民營資本會在中國航天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與航天國企“主力軍”是優勢互補的,“尤其在技術創新方面,將起到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國際航天界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白皮書指明中國行動。比如,白皮書提出,未來五年中國將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御系統,提升監測、編目、預警和應對處置能力。有業內專家指出,一般認為1公里級的小天體撞擊地球,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災難,10公里級的小天體撞到地球上,則可能帶來全球性物種大滅絕的風險。
楊宇光表示,目前人類對于有可能和地球擦肩而過小天體的監測手段還不是非常完善,此外尚有潛在的對地球有威脅的小天體未被發現。同時,地外小天體的重定向或防御,無論是攔截還是轉向,也都非常復雜。
“未來近地小天體的監測預警及防御需要很大投入。從概念研究、可行性論證,到攻克關鍵技術、實際在軌演示,需要循序漸進。”楊宇光說。
外界注意到,白皮書首次提出在外空領域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航天積極開放的合作姿態。在楊宇光看來,這一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作為航天大國的責任意識。
他指出,從歷史維度講,過去中國以研究和發展關鍵技術為核心,隨著航天產業規模擴大、技術趨于成熟,中國已從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甚至在個別領域成為世界領跑者,具備一定航天實力。
“另一方面,這也是由航天技術應用本身決定。”楊宇光說,中國航天技術應用正在越走越深,越推越廣,空間應用尤其是衛星遙感和衛星通信應用正從服務中國國民經濟和民生需求,拓展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眾乃至全球用戶,同時中國也在從其他國家的航天活動中獲益,“這些都契合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發展航天事業并非為稱霸或爭霸,而是為了全人類共同福祉”。
著眼未來5年,中國從外空全球治理、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技術等多個方面規劃了航天國際合作重點,其中很多都涉及前沿問題。比如重點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推動開展航天員聯合選拔培訓、聯合飛行等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空間環境治理、行星保護、太空交通管理、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國際議題討論和機制構建等。
楊宇光認為,白皮書為中國航天所劃的“重點”,可以讓世界各國對中國航天發展及宗旨原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為他們規劃在哪些領域、哪項技術等方面與中國開展合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尤其是對未曾與中國進行過深度合作的國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