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2月9日電 (尹建軍)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9日介紹,海南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統一有序、分工合理、協調高效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逐步形成以海南本島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西沙海域,輻射省管轄其它海域的預警監測網絡和技術支撐體系,逐步摸清全省海洋生態家底。
根據海南省公布的《關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的意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主要任務:一是摸清全省海洋生態家底。到2025年,完成全省近岸海域的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海藻場、泥質海岸、砂質海岸、河口、海灣等8類典型生態系統的基線調查工作;實施海洋碳匯監測評估,開展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碳匯生態系統碳儲量監測,積極探索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二是推進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探索建立海洋生態預警指標體系,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監測,發布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預警,并圍繞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重大戰略,加強海洋開發活動生態影響監測評估。
三是強化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加強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預警監測,拓展水母、馬尾藻、長棘海星等新型生物暴發的生態風險監測。提升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的監控能力和預警水平,及時更新赤潮應急預案,分區分級建設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體系。
《意見》要求,海南構建“岸-海-空-天”立體化監測能力,針對生態受損問題和潛在風險進行跟蹤監視。強化開放共享,有序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政府購買服務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專家聯席會議制度,積極開展生態預警監測跨部門合作。
海南省海洋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孕育了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海藻場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同時,海南省同樣面臨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境喪失及破碎化等突出問題,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海洋生態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生態保護任務復雜艱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