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12日電 “公益訴訟的定位不是在法庭上爭輸贏,而是聚焦到公共利益的保護。”
2月11日,剛從“南四湖專案”山東辦案現場趕回北京的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走進了中新網訪談間。談及這一被稱為“四個湖難住四個省”的環境公益訴訟大案,張雪樵說,公益訴訟就是要敢啃“硬骨頭”。
最高檢為何“盯上”南四湖?
——環境公益訴訟啃下了“硬骨頭”
南四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流域涉及4省34個縣市區,承載著調洪蓄水、南水北調、發展水產、航運交通等多方面功能。然而,近年來,這片湖域遭遇嚴重污染,成為沿湖群眾口中的“醬油湖”。
因為涉及地區多,治理難度大,去年3月,生態環境部向最高檢建議通過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方式,來解決南四湖污染難題。
當年4月8日,最高檢出手,對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情況直接啟動公益檢察立案程序,副檢察長張雪樵擔任辦案組組長、主辦檢察官,調用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和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省四級檢察機關200多名檢察人員組成辦案組,以一體化辦案方式辦理“南四湖專案”。這也被媒體評為2021年度十大法律監督案例。
最高檢為啥盯上了“南四湖”?按照張雪樵說法,這首先是因為南四湖的污染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影響太大。
“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也是京杭大運河重要航道,長江水通過京杭大運河到達山東,然后一路送達京津冀,包括送到河北白洋淀,可以說,保證這片水域的清澈,還事關到雄安新區的建設。”
除了湖泊本身的戰略意義,南四湖之所以被最高檢盯上,還在于這片湖域的環境治理之難。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張雪樵介紹,南四湖流域涉及4省8市34個縣市區,治理難的根源在于流域跨區域執法標準不統一,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四個省誰來辦比較好?誰能通過辦案把環境執法標準統一起來?最高檢出手最為適宜。”
張雪樵說,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就是要堅持胸懷“國之大者”、聚焦“治理難者”,緊盯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硬骨頭”,而當前,最難啃的就是跨區域環境治理。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做客中新網直播談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守住綠水青山。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破解生態與發展“兩難”困境
——公益訴訟不是爭輸贏,而是保護公共利益
“南四湖專案”300天,流域環境治理成效明顯。
按照張雪樵的介紹,300天來,南四湖湖區嚴重黑臭水體從15%降到的10%,中度黑臭水體從53%降到32%。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污染、船舶污染這四重污染中,目前三重污染的標準已經統一,“以前是一個比一個差,現在是一個比一個好。”
南四湖流域涉及市縣多,人口密度大,長期以來,“靠湖吃湖”已經是沿湖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平衡生態與發展的關系,這是南四湖治理的又一大困境,也是中國環境公益訴訟遇到的普遍難題。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銀山。”張雪樵說,環境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就是要以協調各方力量來解決各方利益。
“比如,生態環境部門下了停產處罰,但不能一罰了之。企業要生產,百姓要就業,經濟要發展,如何讓企業再找一塊地繼續生產,這就涉及自然資源部門,這個協調過程就是檢察機關要做的。”
張雪樵說,公益訴訟的定位不是在法庭上爭輸贏,而是聚焦公共利益的保護,而環境公益訴訟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保護民眾切身利益,實現雙贏多贏。
對于中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實踐,張雪樵說,檢察機關通過辦理環境公益訴訟,幫助生態環境部門把“硬骨頭”啃掉,這種制度優勢,已經得到很多西方國家檢察官的高度評價。
“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這是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制度,在全世界來說,這也是中國首創。”張雪樵說,破解“公地悲劇”這一世界性難題,我們提出了中國方案。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做客中新網直播談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守住綠水青山。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公眾之“眼”和技術之“眼”
——任何司法活動都應還主權于民
“南四湖專案”300天,最高檢不僅投入力度大,而且力推公開透明、陽光辦案。
2月10日,一場聚焦南四湖治理的“云監工”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呈現,最高檢通過中國新聞網等網絡平臺,對在山東濟南召開“南四湖專案”檢察聽證會進行全程直播。
初步統計,這場聽證會視頻直播總觀看人數已超千萬,不少網友感嘆:“上一次參與這么‘火’的云監工,還是兩年前圍觀火神山醫院。”
對于以網絡直播監督辦案過程,張雪樵表示,公益訴訟,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公共利益的訴訟,公共利益的痛點、堵點在哪里,公共利益到底有沒有保護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
“司法機關無論從事何種司法活動,都應還主權于民,讓老百姓來參與司法。”張雪樵說。
為了讓案件辦理更為精準和公正,最高檢不僅善于借公眾之“眼”,還善于用技術之“眼”。“南四湖專案”辦理過程中,就動用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等高科技。
談及以科技賦能公益訴訟,張雪樵說,公益訴訟檢察涉及領域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來,在辦理個人信息保護、食品安全等更多方面案件中,提升檢察的技術支撐能力必然是努力的方向。
對于已開展近5年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張雪樵說,“未來依然任重道遠,而為了人民利益、依靠人民力量,這是堅定不移的原則和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