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東西問 | 王巍:考古如何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

2022-02-18 16:30: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王巍:考古如何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王巍:考古如何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在人類發展史上,位于世界東方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一直備受矚目,但西方社會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質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研究員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獨家訪問,詳細解讀考古如何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

  他表示,百年中國考古學,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把中華文明產生的時間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同時,考古研究還追溯出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過程,既深刻揭示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中國各地區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又全面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類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中華大地人類起源、中華文化源頭的考古研究取得哪些成果?

  王巍:安徽繁昌人字洞、陜西藍田上陳遺址、河北陽原馬圈溝遺址、云南元謀人遺址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考古發現及最新測年數據顯示,中華大地出現人類的年代可追溯到180萬年至200萬年前,是世界上早期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多個距今6萬至3萬年的遺址考古發掘結果顯示,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和南方地區都有古人類生活,他們的石器制作技術和生活行為等方面仍沿襲本土自北京人時期形成的以石片石器為主的文化傳統。

  體質人類學的研究也發現,距今四五萬年前后東亞地區的現代人中,有鏟形門齒的占比高達80%以上,沿襲從藍田人、北京人時代已形成的特點。這表明,雖然少數遺址發現有少量外來人群進入中國西北地區,但中華大地并未出現新來人群對原有人群和文化傳統的取代,以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為代表的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百年以來,中國考古學家通過發掘的大量實物資料和研究成果證明,距今一萬年前在中國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出現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區土生土長的、具有清晰的自身發展脈絡。中國早在距今1.3萬年前后已掌握制作陶器的技術,萬年前開始栽培稻、粟、黍,9000年前掌握琢玉技術、出現彩陶和特殊符號、馴化家豬、發明了酒,黃河流域彩陶也在7000年前出現,早于歐亞大陸,使“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2020年11月,河南省三門峽市,觀眾拍攝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的典型出土文物彩陶。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大地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如何逐步發展成為“滿天星斗”的區域文明?并最終多元一體形成中華文明和統一多民族國家?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的考古項目研究顯示:從距今5500年開始,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地的社會上層之間,存在一個交流互動圈,形成龍圖騰和祖先崇拜,并出現彰顯尊貴身份的禮制;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出現早期國家,跨入古國文明的階段。

  在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環境和社會內部變化,長江上中下游、黃河上游和下游及遼河流域等曾經盛極一時的區域文明相繼發生衰變,而中原地區則呈現持續發展、快速崛起的態勢,并對周圍地區先進文化因素廣泛吸收,從而推動中華文明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格局開始孕育,并出現早期國家,進入邦國文明社會。

  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顯示,夏王朝建立后形成都城布局、宮室格局、青銅禮器、玉石禮器和陶禮器等一整套規制,夏王朝后期,禮儀玉器之一的牙璋向周圍輻射,東達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西至黃河上游的甘青地區、北抵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南到華南地區甚至越南北部都出土了中原王朝創造的玉禮器牙璋,證明存在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影響圈。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諸侯國的都城和貴族墓葬反映出當時社會從中原王朝一統天下轉變為群雄并起、相互競爭的局面。秦統一六國后中國進入帝國時代,之后歷經多朝代更迭,持續推動中國發展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021年12月,山西吉縣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中新社發 呂桂明 攝

  中新社記者:從考古視角看,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有哪些重要特質?發展過程中,東西方文明之間有怎樣的交流互鑒?

  王巍:通過百年考古,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至少具有三大特質:第一是連綿不斷、持續發展,距今200萬年以來有人類持續生活在中華大地上,距今萬年左右從南方水稻到北方粟黍發明,5000多年前,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早期文明時代的古國、邦國文明,之后進入夏商周的王國文明,到秦漢以后的帝國文明,中華文明連綿不斷持續發展。

  第二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中華文明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一些先進因素,并創新融合形成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是百川歸海、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史前各地區都有初期區域文明,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各區域間通過不斷的相互交流、融合,孕育形成龍圖騰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以玉為美到以玉為貴的理念、仁義禮智信的社會規范等中華文化基因,最后實現百川歸海、多元一體,構建形成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中華文明發展歷史格局。

2021年8月,位于長江流域的水稻。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關于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起源發展過程中一直在持續進行。考古研究表明,稻、粟、黍的栽培都以史前中國為最早,距今5000年前后,這幾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向東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西亞、東南亞等地區傳播,是中華民族史前先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約5000年前,小麥、綿羊等動植物及冶金術傳入中國后,先民在其基礎上進行發明創新,融合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冶鐵術在3000多年前傳入中國后,技術也不斷取得顯著進步。

  考古出土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字的蜀錦,各種語言的文書和遺物,反映出絲綢之路沿線諸國與漢晉王朝的密切關系。一些漢代貴族墓葬中出土來自西亞和中亞的玻璃器、寶石等,是開通絲綢之路、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寫照。

  唐長安城系列考古研究發現,唐王朝通過絲綢之路積極對外交流,各國人士在唐朝做官、經商,唐王朝吸收各地的先進文化為我所用,表現出極大的文化自信和開放包容。南海一號沉船等水下考古表明,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大量中國瓷器被運往歐洲。

  以洛陽白馬寺、敦煌石窟等為代表的遍布全國各地的寺院和石窟寺,體現出中華民族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并以最快速度實現本土化,將其與源自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融合,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包容能力。

2021年9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東省膠州市少海孔子廣場舉行。中新社發 王昭脈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現代考古學2021年度過百年華誕,2022年已進入第二個百年,作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您對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有何期待?

  王巍:中國考古學未來要沿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個方向發展,進一步加快實現科學化、國際化、大眾化。

  科學化方面要增強科技含量,在堅持田野考古基礎上,加強與自然科學并深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開展共同研究。

  國際化方面要持續推進考古國際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大中國考古“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國考古國際合作已完成從以“請進來”為主,到21世紀前10年左右的“請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來以“走出去”為主的轉變。“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后,越來越多中國考古隊走出國門,赴國外進行合作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2016年至2019年,共有32支中國考古隊赴22個國家實施36個中外合作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范圍涵蓋亞洲、非洲、歐洲、美洲。

2021年5月,浙江杭州,外籍教師福迪爾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體驗5G VR項目。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大眾化方面要以更鮮活、更多樣的形式展現傳播中國考古,建議以現代化理念和高科技方式,包括利用4D、5D、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技術,建設主題考古遺址公園或游樂園,通過文旅結合推動考古大眾化。

  歷經百年發展,中國考古學界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可以說,中國考古學跨入第二個百年,迎來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正在由考古資源大國向考古研究強國進發。(完)

  受訪者簡介:

  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第七屆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兼考古學科評議組組長、國家社科基金考古學科評審組組長。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終身外籍院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總負責人。《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和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主編。

  • 相關閱讀
  • 雨水節氣“遇雨”排行榜出爐 哪里最受降雨青睞?

      雨水節氣“遇雨”排行榜出爐 哪里最受降雨青睞?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月19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古人云:“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節氣有何氣候特點...

    時間:02-19
  • 低溫藍色預警!云南貴州等地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7℃

      低溫藍色預警!云南貴州等地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7℃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2月19日06時繼續發布低溫藍色預警:  受持續陰雨和一股較強冷空氣南下的共同影響,我國南方大部仍然維持氣溫偏低和陰天寡...

    時間:02-19
  • 體育強國夢,與民族復興夢緊緊相連

      體育強國夢,與民族復興夢緊緊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作者:本報記者 王東 侯珂珂 王斯敏 劉博超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完美!”歡呼與掌聲此起彼伏。2月18日,自...

    時間:02-19
  • 二〇二一,我們最美的青春記憶

      二〇二一,我們最美的青春記憶  ——黨史學習教育大學生訪談錄  作者:本報報道組  2021年12月3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周芃和她的同學們早早地就守候著,或打開手機、平板電腦,或在電視機前,守候...

    時間:02-19
  • 創新多,科技支撐更有力

      創新多,科技支撐更有力(穩字當頭 穩中求進)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喻思南 谷業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

    時間:02-19
  •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總書記牽掛的糧食安全)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總書記牽掛的糧食安全)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嚴格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耕地...

    時間:02-19
  •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爭取更大榮光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爭取更大榮光(望海樓)  ■ 劉少華  時間,一次又一次見證奇跡。奇跡,一次又一次發生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國。今天,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黨...

    時間:02-19
  • 干勁足,中國經濟穩健前行

      干勁足,中國經濟穩健前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穩中求進開新局①)  雨水時節,春管正忙。江蘇省射陽縣長蕩鎮甲侯村園東家庭農場內,機器轟鳴,植保機在800多畝麥田里穿梭施肥。農場負責人丁元東笑著望向...

    時間:02-19
  • 黃河五大水庫蓄水量達327.96億立方米

      黃河五大水庫蓄水量達327.96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王浩)記者從水利部獲悉,目前,黃河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五大水庫總蓄水量327.96億立方米,其中龍羊峽、小浪底水庫蓄水量較...

    時間:02-19
  • 人努力+天幫忙 “北京藍”成為冬奧會亮麗底色

      “人努力”+“天幫忙”,冬奧會期間北京空氣質量達到有PM2.5監測以來最好水平   “北京藍”成為冬奧會亮麗底色  新京報訊 (記者張璐)2月4日至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

    時間:02-19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贵妇的脚奴视频vk|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地址| 日本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小说区综合区首页| 中文字幕第2页|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一区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中文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国产卡1卡2卡三卡网站免费|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www.污网站| 少妇大胆瓣开下部自慰| 中出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视频观看|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