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教師的故事 辦好教師的實事
“學校新校訓為‘崇德尚學’,校風為‘好學力行、求是創新’,礦大精神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追求卓越’。”近日,中國礦業大學正式公布了新校訓、校風和礦大精神,學校黨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這是學校傳承紅色基因,為廣大師生凝聚奮進力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中國礦業大學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緊密結合,堅持“既要有溫度,也要有力度”,講好教師身邊的故事,辦好教師關心的實事,引導廣大教師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奮力建功新時代。
讓身邊的榜樣示范引領
2021年9月,在學校慶祝第37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作為首次評出的“中國礦業大學卓越貢獻者”,高井祥、林柏泉、謝廣元三位教授伴隨著為他們量身打造的頒獎詞和短視頻,緩步走到學校明德禮堂的舞臺中央,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為了制服‘煤礦第一殺手’——瓦斯,林柏泉足跡遍布江蘇、河南、陜西、山西、安徽等14個省份48個高瓦斯礦區的近百處礦井。經常是在數百米甚至千米地下與煤礦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摸爬滾打,有時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林柏泉的學生翟成教授,如今已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他感慨,“心里始終裝著礦工的生命安全,不斷攻克煤礦瓦斯防治世界難題,對學生、對青年教師毫無保留地指導和幫助,林老師用行動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名好教師。”
讓榜樣的力量直抵人心。2021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實施辦法》正式出臺,明確“中國礦業大學卓越貢獻者”為學校綜合類最高榮譽稱號,每四年評選一次。學校深入挖掘百年礦大優秀教師事跡,通過開展校園精神大討論、“尋找身邊的大先生”、優秀老教師專題報告、青年教師尋訪老校址等活動,在全校營造崇德尚行、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下力氣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學院用房十分緊張,我原本最擔心的就是沒房子。”在中國礦業大學前沿科學創新園區的實驗室里,正帶著團隊忙碌的機電工程學院程延海教授滿意地說,“現在有了自己的實驗場地,自制實驗裝置、設計復雜實驗、團隊開會討論,都很方便,我們只管專心帶學生、做科研。”
2021年9月,程延海的團隊正式入駐學校前沿科學創新園區。該園區是學校為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學者設立的特區。在“我為師生辦實事”活動中,學校進一步明確園區定位,重點支持高端人才引進、重大項目研究、學科交叉與拓新平臺用房需求;入駐園區的科研平臺和團隊的用房面積不受所屬學院用房定額限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對自主基建的團隊減免后續用房費用,扶持科研團隊建設。
“抓好師德師風建設,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更要下力氣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校黨委書記劉波表示。
為教師搭建更多創新舞臺
2021年10月22日,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成立大會在徐州市云龍湖畔舉行。該實驗室是徐州市主要依托中國礦業大學成立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兩個月后,中國礦業大學深圳研究院在深圳虛擬大學園正式成立。“還有北京的能源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新疆的西部能源研究院。”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冉進財介紹,“學校加快在國家重大發展區域布局科研平臺,為老師們服務國家需求和地方發展建起‘橋頭堡’。”
心懷“國之大者”,就要以行動“見真章”。2021年,學校與華為、徐工、科大訊飛、中煤科工等簽署合作協議,為教師創造條件,引導教師們到國家、企業最需要的地方去研究真問題,把論文真正寫在祖國大地上。
“青年教師深入企業,才能深切感受到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會有攻堅克難、大膽創新的持續動力。”2021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學校化工學院段晨龍教授對此深有體會。
八月的唐山,汗水浸透工服,無法阻擋他們在廠房里穿梭;臘月的鄂爾多斯,冰天雪地,3公里徒步從村頭旅社走向礦區;海拔2600米的托克遜,無論多么陡峭的山路,也沒有一絲放棄……在趙躍民教授帶領下,他所在團隊的足跡遍布全國多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近年來成功解決了難篩分礦物大規模細粒篩分的世界性難題,獲得2020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劉波表示,學校將聚焦立德樹人,以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持續為師德師風建設賦能,激勵師生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奮力譜寫創建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礦大人的新貢獻。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劉堯 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