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十三五”期間,中國各地各部門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豐富科普內容和渠道,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23日向媒體提供全國豐富科普服務供給方面的信息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流動科技館為全國90%以上的縣市提供了2次科技展教的科普服務,在各省的年均服務公眾人數相當于一座省級大型實體科技館,95%的縣級中小學生參觀流動科技館的展覽,基本實現“廣覆蓋、可持續、系列化”的目標。
同時,全國各地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打造“科普中國”等亮點品牌,不斷擴大科普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5年來,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積極承擔對公眾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責任,運用豐富多彩的形式,為推動不同地域、不同公眾群體科學素質提升,開展大量科普活動,讓大眾普遍享受現代文明成果。
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工作正在主動適應媒體傳播格局和公眾獲取科普知識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變化,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中國科協深入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堅持“品牌引領、內容為王、借助渠道”的理念,選擇眾多一流互聯網機構聯合實施,強化“新聞導入、科學解讀”傳播機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力、形式多樣、適合移動端互聯網傳播的科普作品。
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學傳播協會在多個主流網絡平臺上開設“中科院物理所”“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等官方賬號,用圖文、視頻、直播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解答當下熱門科學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實驗,輕松俏皮的方式講解前沿科學研究,數百萬人在網絡平臺上關注互動。
中國科協加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成立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修訂《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中國流動科技館“十三五”期間取得突出成效只是亮眼“成績單”之一。
在西藏自治區,民眾從2016年10月起又多了一個打卡科學的地方。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運營后,充分發揮現有科普平臺職能優勢,舉辦一系列重大科技活動或科普展覽。截至2021年7月,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累計接待參觀公眾超65萬人次,策劃組織各類科普活動5萬場次,接待團隊累計超過2萬個。
科普產業方面,隨著“中國天眼”(FAST)建成運行,前往貴州的游客,大部分都會到平塘縣基于“中國天眼”發展起來的天文科普小鎮打卡,近距離感受大科學裝置帶來的科技魅力,也進一步激活平塘旅游轉型發展。
在科普產業蓬勃發展過程中,中國科協履行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職能,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提出制修訂立項建議4項,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在線展示和在線交易平臺預研究。
中國科協表示,2021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已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頒布,將會指導、吸引和帶領更多人關注和投身科普基礎設施工程事業,為科普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