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的格致論道講壇,26日下午在北京推出“基礎科學”系列專場的首場“創新之刃”活動,邀請高能物理、天文、微生物、心理、青藏高原、大氣物理等領域科學家作主題演講。
首場“創新之刃”活動上,中科院院士王貽芳、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錢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胡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如斌,應邀分享他們在粒子物理、中國天眼、細菌智商、高原河沙、疼痛認知、人工引雷等研究中的科研故事與經歷。
在“創新之刃”活動中,王貽芳院士講述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中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探索方向,李菂研究員分享“中國天眼”最新的科研成果,錢韋研究員展示在細菌“智商”研究領域的重要發現,胡理研究員揭示認知疼痛背后的機制,張凡研究員解讀青藏高原河流沙化背后的原因,蔣如斌研究員則帶領觀眾領略人工引雷的神奇。這6位科學家通過演講的方式,講述他們各自在探索“基礎科學”的路上,遇到的荊棘與困境,展現科學家們攻堅克難、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凸顯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除主題演講外,“創新之刃”活動還特別策劃推出圓桌環節,發表演講的多位科學家還圍繞“基礎科學之用”的主題,通過圓桌對話的形式,圍繞“基礎科學有什么用”“中國基礎科學的世界地位”“為何我們要在基礎科學上加大投入”等議題,以思想上的碰撞與交流方式進行探討。首場“創新之刃”活動的演講和圓桌環節,也在多個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同步直播,旨在為線上的公眾獻上科學的“盛宴”。
據格致論道講壇主辦方介紹,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關,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突破。聯合國在第76屆大會上宣布2022年為“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著重強調基礎科學對研究、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指出“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科學技術加速演進,面對新時期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需求,2021年中科院制定“基礎研究十條”,推出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為科技創新提供根基與源泉。
為讓更多公眾了解基礎科學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每月舉辦一期演講活動的格致論道講壇2022年將持續推出基礎科學專場演講活動,邀請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們分享他們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經歷和感悟,提升公眾對基礎科學的認識和了解,激發青少年參與基礎科學研究的興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