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高規格表彰,習近平為何說“成就源于奮斗,勝利來之不易”?
中新社北京4月8日電 題:高規格表彰,習近平為何說“成就源于奮斗,勝利來之不易”?
中新社記者 邢翀 黃鈺欽
4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對重大標志性活動予以高規格總結與表彰幾乎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種慣例。近來,無論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還是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外界看來,善于總結經驗,是中共能帶領中國在接續奮斗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一大重要原因。
“成就源于奮斗,勝利來之不易。”在這場高規格的大會上,習近平在總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舉辦經驗時說。這一表述總結過去、立足當下、關照未來,或許可以從三個層面考量。
其一,從過往“不平凡”的7年中,或可讀懂其中深意。
“冰雪運動不出山海關”曾是中國過往的寫照,競技體育還存在“冰強雪弱”的瘸腿現象,近1/3的冬奧小項幾乎從未在國內開展,甚至沒有專業訓練場館。
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是成為中國辦奧的一道“加試題”。全球奧林匹克運動遭遇疫情重創,世界體壇賽事停擺,東京奧運遭遇奧運史上首次延期。可以說,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舉辦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推進的,中國如何兌現承諾,世界關注并期待。
7年來,中國始終信守并實踐辦奧承諾,全部參與者堅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誤不起”,所有場館建設提前一年完成,眾多冰雪項目在兩年多時間里實現從無到有,有的項目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全項參賽,就創造了參加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歷史最好成績;而在嚴格防控措施之下,賽時期間沒有發生任何聚集性、溢出性疫情,有外國運動員表示:“如果疫情應對也有金牌,中國應該得到一枚。”
7年磨一劍,回顧冬奧7年艱辛奮斗,習近平用“不平凡”來形容。此次受到表彰的148個集體和148名個人來自各個戰線,正是他們的奮斗與付出,成就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一屆“在溫暖中永恒”的冬殘奧會。
其二,或可從冬奧為中國帶來的變化中感悟。
通過奧運會與舉辦地的良性互動,這一體育運動的盛會為中國帶來了可感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來自于無數奧運參與者的艱辛奮斗。
當智能化自動駕駛的冬奧列車飛馳于京張高鐵之上,當“張北的風”成為清潔能源“點亮北京的燈”,曾經的塞外小城不再閉塞,冬奧之城成為全球冬季旅游目的地,區域協同因冬奧而躍動。
同樣因為冬奧,一座百年工業園區遺存涅槃重生。在北京首鋼園明凈的群明湖畔,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稱贊這是“城市更新的典范”。不用大修大建,就能煥發出一種新的生機。
奧運遺產被視為一屆賽會的重要成果。“冰絲帶”“雪飛天”“雪游龍”“雪如意”等冬奧場館在賽后全部向社會開放,冰天雪地成為致富振興的“金山銀山”,還有“三億人參與冰雪”早已成為現實圖景,中國冰雪版圖在“南展西擴東進”中日益擴大。
當體育開始與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領域融合,更多元的復合功能已被激活。北京冬奧的成功舉辦讓人們發現,體育的內涵和外延變得如此豐富,為人所服務的價值作為體育的一種無形資產,在這里正塑造著深遠的改變。
其三,折射中國面向未來的姿態。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成就源于奮斗,勝利來之不易。”這句話有深刻的現實指向,折射出中國面向未來的姿態。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正是在奮斗之中,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凝練而成。有評論指出,北京冬奧精神源于體育,又超越體育,將成為中國應對諸多現實問題的重要精神指引。
回顧中共百年歷史,無論是“兩彈一星”精神還是改革開放精神,無論是脫貧攻堅精神還是抗疫精神,眾多偉大精神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而每一個具體的精神又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人以清晰的指引,并鐫刻上屬于自身的時代印記。
正如習近平所言,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進偉大的事業。
“圓夢冬奧會,一起向未來。”新征程上,北京冬奧精神更具有現實意義:未來的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需要迎難而上,在與世界“雙向奔赴”的過程中需要自信開放,在解決全球性挑戰上需要與外界團結合作、共創未來……北京冬奧精神將成為中國在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關鍵精神坐標,在每一次回望中給人以啟示和“一起向未來”的信心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