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5月25日電 (記者 岳依桐)“今年村里的枇杷已經全部銷售一空。農忙過后,村里正加快建設村民家屋頂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希望通過光伏發電,減少碳排放量。”25日,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攀枝花市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利貴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鄉村在實現產業振興的同時,也要聚焦生態振興。”
龍華村正加快建設村民家屋頂的分布式光伏項目。 楊利貴供圖這個以枇杷種植為主導產業的村莊,年均枇杷銷售額高達1億元左右。2021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852元,是遠近聞名的“致富村”。近期,攀枝花市宣布率先在四川全省啟動兩個零碳村莊試點項目建設,龍華村正是其中之一。圍繞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用能結構優化,龍華村正探索建設零碳鄉村生活體驗、鄉村海綿系統、低碳智慧農業等內容。
實際上,龍華村創新綠色發展,是四川省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戰主戰場之一,2020年底,四川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千百年存在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十三五”期間,四川發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目前,這個西部大省正加強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全面鄉村振興的路上跑出“加速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被寫進2022年四川省委一號文件中。四川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鐘志榮表示,四川將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主線,讓脫貧民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產業是農村持續健康發展、保障脫貧人口不返貧的“法寶”。在涼山州鹽源縣,小蘋果催生的大產業,不僅有效助推鹽源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也托起當地民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目前,當地“鹽源蘋果”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產值約30億元,在海內外市場都頗受歡迎。
村民在廣場上圍跳“馬奈鍋莊”。 代永清 攝對于鹽源縣一碗水村村民毛云民而言,一年中最喜歡的季節就是秋天。在這個收獲的時節,他種植的15畝“鹽源蘋果”將為家里帶來五六萬元收入,家人的生活費、兒女的學費全靠這些紅彤彤的果實。“這幾年,生活越過越好。”毛云民笑道。
隨著鄉村振興不斷推進,農村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凸顯。近年來,旅游、農業等各類產業在天府大地“遍地開花”,隨之涌現的大量穩定就業崗位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途徑。
位于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的康巴高原植物園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園,村民翁姆正在植物園內打理花草。曾經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搬進新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翁姆說:“村上給我提供了這個崗位后,不僅收入上升了,每天還有空余時間接送娃娃。”
如果說產業是提升鄉村物質條件的關鍵路徑,那么文化則是鄉情的承載媒介。走進阿壩州金川縣馬奈村村史館,一件件存留時代印記,與本村生產生活、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息息相關的老物件和舊照片,記錄著村莊的變化。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奈鍋莊”的照片十分顯眼。
“我們從小就熱愛跳鍋莊,以前有片空地我們就自發地跳,跳得塵土滿天飛。”馬奈村村民李秀珍笑著說,現在逢年過節,大家都會到鍋莊廣場去跳鍋莊。作為阿壩州首批州級“非遺村寨”之一,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與村民同跳“馬奈鍋莊”之時,也在律動中感受了這片土地上久遠傳承的文化脈動。
從脫貧攻堅穩步邁向鄉村振興的路途中,四川發展的決心堅定:到2025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形成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態勢;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突破,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行動取得重要進展,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風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