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彭慧勝教授6日對記者表示,中國在新材料領域現在是“跟跑者”,在有些地方變成了“并跑者”,后面可能會變成“領跑者”。
“接下來不光要攻克國外的技術壁壘,還要建設自己更加有效的產學研融合的科學機制,來促進以后高端材料研發的良性循環。”這位科學家認為,“從長遠來看,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建立興趣導向的基礎研究文化。”
電子器件是現代信息化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朝著微型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彭慧勝團隊從2008年開始得到了變色的纖維器件,目前已創建了二十多種不同功能纖維器件,實現了纖維電子器件的儲能、發光、發電、顯示、傳感、治療、計算、通訊等系列功能,有些已經可以進行規模化的制備和生產。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瞰見”對話科創人物第10輯中,彭慧勝指出,把纖維電子器件進行集成,可以實現功能的定制,應用于從能源系統到信息技術到物聯網、人工智能、大健康,以及未來太空探測領域。他強調,基礎應用并重、學科邊界交叉、構建有勇氣和想象力的團隊文化,是他們團隊取得諸多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
“碳達峰”和“碳中和”意味著高耗能、高排放及落后技術的逐步淘汰,新材料企業應如何應對?西安瑞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劉曉春校友認為,要利用綠色化、智能化技術工藝和裝備對企業進行升級改造,“雖然短期內勢必造成企業成本的上升,但是長期而言,技術的突破和轉型可能會帶來產業的顛覆性升級。”
上海銳爾發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永林博士分享了紡織行業染色領域的例子,指出“雙碳”對企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說,染色導致的水和能量消耗非常高,企業開發了用噴的方法代替染,把剛好需要的染液量噴在布上,而且材料不需要水洗和固色,節省好幾道烘干、水洗的過程,能大大減少能量的消耗。他直言,“雙碳”對行業也有很大的壓力,單設備更換就并非易事。
科研成果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交接到產業界去?嘉賓們紛紛分享觀點。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復旦青年創業家教育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孫金云認為,信息對稱、建立信任、合理估值、明確分工、共擔風險和長期陪伴,這六個步驟可能是科研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世界的“最后一公里”可供參考的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