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 建立各民主黨派“建言獻策智庫”
鄭州市立足民主黨派智力優勢和界別特色,建智庫、抓問題、健機制,持續提高參政議政工作質量。在全市遴選出64名學歷高、善建言、專業強的民主黨派成員,建立各民主黨派“建言獻策智庫”,圍繞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難點、熱點、痛點、堵點形成高質量參政議政成果。打造“黨委出題、黨派調研、政府采納、部門落實”工作品牌,從定題、落實到評價,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提供保障。近兩年圍繞災情、疫情,撰寫有價值、有特色的社情民意和調研報告350余篇,80余篇被采用。
圖為鄭州市鄭東新區CBD中心區(無人機拍攝)。本報記者 李超慶 攝開封 “1+5”社會扶貧模式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在助力脫貧攻堅階段,開封市廣泛整合統一戰線等各類資源,形成了以“愛心美德公益超市”為“1個平臺”,以美麗鄉居環境改善工程、“巧媳婦”工程、助學扶貧、企業帶貧、線上線下幫貧為“5個支撐”的“1+5”社會扶貧開封模式,彌補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投入有限、扶貧面窄的不足,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特別是“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公益超市”自助式幫扶做法,在全國各地推廣。
洛陽 打造“河洛新出彩”實踐創新品牌
洛陽市把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主線,并與培育特色品牌相結合。現有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2個、省級12個、市級13個、縣級50余個,以“河洛新出彩”實踐創新品牌為統領,打造了“河洛新動力”“河洛新星辰”“河洛新傳承”“河洛新e家”和“河洛新聯心”五個子品牌,著眼服務民生,創建了“螢火蟲愛心社”“幸福家”“紅色哈他”“新心匯”等眾多公益品牌,激發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奮發干事的活力,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平頂山 醫療援疆護航少數民族群眾健康
2015年,平頂山市開始探索建立援疆“醫聯體”。依托汝州市金庚醫院,先后在新疆成立四家合作醫院,全面提升當地整體醫療服務能力。七年來,四家合作醫院共救治腦癱患兒6280余名,其中760余名孩子恢復正常生活,2830余名孩子趨于正常。共培訓少數民族康復技師230名、護士96名、醫生140余名。為進一步加大救治少數民族腦癱患兒的力度,平頂山市目前在伊犁、哈密再籌建兩家醫院,擴大援疆醫聯體規模,打造“鷹城醫療援疆”品牌。
安陽 挖掘特色資源 匯聚文化統戰合力
安陽市不斷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拓展傳統文化張力,彰顯漢字文化魅力,釋放紅色文化活力,增強周易文化引力,凝聚根親文化效力。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成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安陽力量”;中國文字博物館發揮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作用;紅旗渠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源頭活水”;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羑里城成為開展對臺交流工作的有效平臺;發展公祭顓頊、帝嚳二帝大典文化、建立梅花拳協會、打造梅花拳培訓基地,叫響了“顓頊帝嚳+梅花拳”尋根文化。
鶴壁 建好“家園”當好民企“娘家人”
鶴壁市通過 “家園”建設,當好民營企業“娘家人”。市級層面,設立服務規模以上企業的“鶴商家園”,提供民營企業家教育培訓、民營企業訴求響應、非公有制企業黨建、政企銀溝通對接等服務;縣區層面,設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同心家園”,促進政企、商企、企企、金企同心。在村(社區)層面,鶴壁市還設立了服務市場主體、在外企業家和知名人士的“兩個健康”聯絡站,確保所有問題反映有渠道、可解決。
新鄉 推進“四好”商會建設
新鄉市不斷建立健全市工商聯直屬商協會、社會服務機構黨組織,推進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堅持以學習為先,突出政治建設;以制度為綱,突出規范建設;以陣地為本,突出組織建設;以活動為基,突出隊伍建設;以服務為要,突出環境建設。目前,新鄉市工商聯直屬18家商會已成立黨支部13家,社會服務機構黨支部1家,向暫不具備條件成立黨支部的5家商會指派了黨建工作指導員。6家商會被全國工商聯評為“四好”商會。
焦作 厚植同根情 聯通港澳臺
焦作市從多層面、多緯度激活統一戰線資源和力量,推動全市港澳臺統戰工作開新局、譜新章。積極發揮懷樸園(河南省對臺交流基地)和云臺山、陳家溝港澳青年游學基地作用,開展兩岸三地文化交流;依托厚重歷史文化,在香港、臺灣等地舉辦韓愈文化研討會、曹謹文化研討會;高規格開展“港澳臺商焦作行”“邀臺商、訪園區、促合作”等經貿交流活動。通過締結姊妹學校(沁陽實驗小學—高雄曹公小學)、姐妹公園(焦作云臺山—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共建社區(焦作市電建社區—桃園市瑞德里、新興里),架起兩岸“連心橋”。
濮陽 “三個強化”推動基層統戰工作提質增效
圍繞解決基層統戰工作“誰來抓、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濮陽市強化力量配備、重點任務和平臺建設,推動新時代基層統戰工作提質增效。進一步理順統戰系統工作關系,加強班子力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等活動,在河南省率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四級同創。暢通服務民營經濟“最后一公里”,率先在河南省完成鄉鎮(街道)商會成立、注冊、組織覆蓋、正常運轉“四個100%”。在鄉(鎮、街道)探索推行“1+N”工作模式,統籌做好鄉鎮黨外代表人士、民營經濟、民族宗教、對臺僑務等各領域統戰工作。
許昌 “紅色商會”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許昌市魏都區、長葛市等地堅持打造“紅色商會”,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以總商會黨群服務中心作為黨建陣地,開展黨史學習、業務培訓、項目孵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長葛市總商會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拓展服務載體,先后組織開展“黨旗領航促發展”“市委書記講黨課”“重走紅軍路”等活動,堅定廣大企業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工商聯+”“拍磚”“五大培訓”等特色品牌活動,搭建起市委市政府與民營企業的“連心橋”。2021年,長葛市總商會榮獲“河南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漯河 推進“萬企興萬村”企村同興
漯河市積極探索以工促農、工農互補、共贏發展的“萬企興萬村”有效途徑。聚焦三鏈同構、技能就業、扶弱濟困、美麗鄉村、強基崇德、企村同興,把準“興”的方向;創新企業+基地+村、企業+產業化聯合體+村、企業+產業鏈+村、企業+園區+村、企業+農文旅項目+村、企業+技能培訓機構+村,打造“興”的模式;緊盯興村內生動力、資源整合能力、村企共興活力、行動推進效力,營造“興”的氛圍;按照有組織、有計劃、有項目、有活動、有標識,培育“興”的典型。目前,漯河已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家、市級10家、縣區級22家,成功組織231家企業與159個行政村實現對接。
三門峽 發力“兩個健康”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
近年來,三門峽市深入開展“民營企業‘兩個健康’提升行動暨‘一聯三幫’保企穩業”專項行動,采取多種措施幫助民營企業應對沖擊、轉型發展。先后創建10家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累計培訓非公有制經濟人士12000余人次,700余名黨政領導干部定點聯系、服務企業,為企業解決堵點難點和存量問題149個。同時,遴選5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民營企業,實施重點培育計劃,幫助企業成功轉型、做大做強。
南陽 “三聚焦”探索民主黨派工作新路子
南陽市通過“三聚焦”,走出了一條符合南陽市情、具有南陽特色的民主黨派工作新路子。聚焦履職能力提升,高質量建成“成員之家”32個,開展培訓、交流,增強了黨派成員歸屬感,激發了基層組織活力。聚焦優勢作用發揮,開展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社會服務,打造了“同心書屋”“盟動中原”“同心康福優德行動”“百千萬健康行動”“思源工程”等一批“同心社會實踐服務”特色品牌,受到社會各界贊譽。聚焦保障機制完善,認真落實政黨協商、知情明政、聯誼交友三項制度,為各民主黨派履行職能創造良好環境。
商丘 華商節增進全球華商文化認同
商丘是華商始祖王亥的誕生地,號稱“三商之源”。自2006年起,每偶數年的農歷九月九日,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都會如期舉辦。既是全球華商盛會、又是根親文化盛事的華商節,以加強世界華商聯系、弘揚華商優秀文化、共謀經濟發展為目的,達成了增強全球華商凝聚力、增進華商文化認同的效果。商丘市借力華商節,打響了“華商始祖故里”城市名片,吸納借鑒了世界各地先進的現代商業文明成果,傳承了優秀商業文化,建立了商業道德體系,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信陽 “萬人助萬企”為經濟發展聚智聚力
信陽市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推進實施“21375”計劃,助推經濟發展提質提速。“2”是以“兩個健康”為統領,“1”是以“萬人助萬企”活動為主題,“3”是以搭建一座“連心橋”、開通一個“智慧網”、辦好一個“商學院”為支撐,“7”是成立7個包聯專班抓落實,“5”是紓困解難等“五個起來”見成效。截至目前,已對7類5654家企業、27家直屬商協會實行“一對一”精準包聯,提供“店小二”式精細服務,線上線下共收集問題356條,并跟蹤解決,獲得廣大民營經濟人士的好評。
周口 異地商會建設助力家鄉發展
周口市把異地商會建設作為促進“兩個健康”的重要抓手,積極培育發展異地商會組織,充分激發在外鄉友回鄉興業的熱情,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能。加強黨建引領,強化激勵保障,主動為在外“周商”提供服務,定期開展“優秀回歸周商周才”選樹活動,加大對“周商周才”返鄉創業的金融支持。采取系列舉措,吸引異地商會和企業通過各種形式投身家鄉發展,積極參與“千村幫千村”“光彩圓夢”等行動。目前,周口異地商會總數達171家(含籌備),基本覆蓋全國。異地商會企業近年來累計捐款捐物合計1.5億元人民幣,助力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體現了高度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駐馬店 “零距離”聚僑心
駐馬店市為打通為僑服務“最后一公里”,傾力打造了“零距離聚僑心”工程。通過僑情調研、“四必訪”制度、政策宣講“零距離貼近僑情”;通過思想引領、聯絡聯誼、紓困解難“零距離溫暖僑心”;通過開展僑法宣傳、信訪維權“零距離維護僑益”;通過黨建帶僑建、整合僑界資源“零距離服務發展”。活動開展7年來,先后走訪僑界群眾3000多戶,發放“為僑服務聯系卡”6500多張,為僑界群眾解決難題200余件;實現了市級“僑胞之家”縣域全覆蓋;推動了肯尼亞駐馬店“僑胞之家”成立,受到廣大僑界群眾和海外僑胞的歡迎。
濟源 愚公移山精神引領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
濟源市積極打造“濟商講堂”,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傳承愚公移山精神,促進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發展。成立10個市級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厚植“濟商講堂”的文化內涵;在民營企業家中評選“十大當代愚公”,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舉辦理想信念教育班,培訓企業及商會高管。濟源市委還堅持把“濟商講堂”作為學習教育主陣地之一,兩任市委書記曾做客“濟商講堂”上專題黨課,在工商界引起強烈反響。2021年底,濟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被全國工商聯評為“創新中國”優秀案例獎。
本版文字由河南各省轄市黨委統戰部、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統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