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2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北市立動物園22日表示,園內照養栗喉蜂虎的團隊參考金門當地的沙質壤土,在熱帶雨林室內館(穿山甲館)內打造一處仿巖巢區,今年4月正式落成啟用,保育員除了親自畫設計圖和監造外,還依據由金門帶回的沙質壤土樣品,調制出最接近的巢土配方,6月初觀察到蜂虎開始有挖洞的行為,希望透過“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計劃”在動物園內人工孵化并育雛成功的個體,未來能順利繁衍下一代。
臺北動物園穿山甲館內目前有6只栗喉蜂虎。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臺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動物園從2015年起,開始和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團隊合作,并獲得華信航空持續協助執行“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計劃”,今年是第7年,每年研究團隊都會在金門栗喉蜂虎的棲息地,撿拾栗喉蜂虎的棄蛋進行研究,幸運人工孵化且育雛成功的個體,就會移至穿山甲館內照養。
臺北動物園表示,栗喉蜂虎是金門地區極具特色的夏候鳥,每年清明節前后,陸續飛進金門的天空,尋覓適合繁殖的沙質壤土。它們披著翠綠色外衣、拖著藍色尾羽、喉部還點綴著栗紅色,非常吸引人們的目光,在當地又被稱為“夏日精靈”。
臺北動物園表示,目前穿山甲館內共有6只栗喉蜂虎,其中有一只是去年人工孵化并育雛成功的母鳥,其他個體都是公鳥。負責照養栗喉蜂虎的團隊,從今年初便開始發想在穿山甲館景觀電梯右側上方,建置模仿野外沙質壤土的仿巖巢區,相關人員除了親自畫設計圖、和施作的廠商反復討論外,還特別商請從事歐亞水獺野外調查的成員,協助從金門帶回栗喉蜂虎筑巢用的沙質壤土樣品,經過多次、挑選多種土質不斷的混搭測試后,終于調配出最接近當地沙質壤土的比例。
臺北動物園表示,經過數個月的努力,仿巖巢區4月啟用,表面設置許多個巢洞,其中有6個巢洞能夠直達末端的產蛋區。保育員利用細長的塑料管填塞調配好的巢土,再放入木制的巢箱中,目的是要讓栗喉蜂虎在繁殖期時,能夠像野外的個體一樣展現挖掘巢洞的自然行為;在這6個通道的末端是產蛋區,保育員特地在產蛋區后方設置小門,方便觀察個體繁殖的狀況。
臺北動物園表示,保育員在6月初觀察到蜂虎開始有挖洞的行為,繁殖期間共有3只個體有挖巢的行為,這3只都是2018年人工孵化并育雛成功,其中兩只感情特別好的公鳥還會同心協力一起挖掘巢洞,而去年才新加入的菜鳥們,則是在一旁見習挖掘巢洞的技巧,期待明年每一只栗喉蜂虎都能成為挖掘巢洞的高手,善用仿巖巢區順利在穿山甲館內繁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