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7月27日電 (陳秋霞)記者27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三年多來,廣西紅樹林資源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意見整改基本完成。
紅樹林被稱為“海洋衛士”和“消浪先鋒”,保護紅樹林資源,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抵御海洋自然災害、改善沿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西紅樹林總面積達9412余公頃,居全國第二位,分布在北海、防城港、欽州三市。
上述《條例》于2018年12月1日起實施。今年3月至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對《條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王小東介紹,根據2019年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專項調查結果和“國土三調”成果,今年6月底紅樹林面積比2018年底增加了81.77公頃,在全社會共同保護下,紅樹林面積實現自然穩定增長。自《條例》實施以來,廣西累計新增營造紅樹林224公頃(年限尚未達到國土變更調查標準,暫未變更為紅樹林濕地)、修復現狀紅樹林588公頃,占補平衡異地補種紅樹林7.23公頃。
王小東介紹,自《條例》實施以來,廣西累計投入紅樹林日常巡護管理和營造修復工作經費約7億元。建設廣西紅樹林監測與管理平臺,實施紅樹林常態化、網格化巡護監管模式,將紅樹林范圍按市、縣、鄉鎮、村屯劃分為不同層級的網格進行全方位監管巡護。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采用自然恢復和適度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
防城港市光坡鎮潭油村破壞紅樹林案件整改前后對比。 廣西人大供圖此外,廣西對造林技術、修復技術作出了詳細規定和指導,提高紅樹林造林修復成效。近年來,廣西積極開展紅樹林良種繁育研究,已成功培育出桐花樹、紅海欖等多個品種的紅樹林種苗,為紅樹林保護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撐。北海市委托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進行紅樹林魚藤生物防治實驗項目,成功防治魚藤15畝。
王小東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中指出的“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生態環保意識淡薄,違規施工致紅樹林大面積受損典型案例”和“紅樹林破壞問題”基本完成整改。
廣西依法查處一批違法案件,嚴厲打擊破壞紅樹林資源行為。《條例》實施以來,沿海三市共查處破壞或影響紅樹林生境問題的違法行為13起,重點查處了北海欖根紅樹林大面積受損案件和欽州市欽南區犁頭嘴海堤一、二期加固項目破壞紅樹林案件,共問責28人,賠償2410.55萬元。防城港市港口區潭油紅樹林遭填埋案件,市長親自研究部署,3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檢察機關起訴。
王小東表示,廣西將加大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統籌力度,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守紅樹林保護紅線,建立嚴格的紅樹林資源利用、占用、征用審批制度,確保紅樹林資源保護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