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東山7月27日電 (朱春燕 陳曦 朱斌 林博俊)福建東山島上的古港村中,蔚為大觀的家廟、滄桑古樸的村落小巷、西式風情的南洋建筑,都蘊藏著濃厚的文化魅力。“石板留苔跡,灰磚刻舊痕”,這里的一景一物都與“故事”相關。
在這群歷史的“老人”里,不少藏匿在“新裝”下的“老頑童”,骨子里是數百年的明清底蘊,卻以南洋番仔房的“新包裝”展示于人前。“騎樓”優雅細致的外墻雕塑還帶著些斑駁的痕跡,仿佛在向世人娓娓道來當年“下南洋”的熱潮。
今年已經87歲的古港村民葉爐發是“南洋風”歷史的見證者之一,據他介紹,當時番仔房對生活品質已經頗有講究了,建筑里的每個細微之處都“暗藏玄機”。
“這個建筑有一個特點,他的梁柱快上百年了,依然完好,柱子上添加的貝殼類,可以讓柱子更堅硬牢固。”葉爐發指著柱子上的貝殼說,這是在海邊撿來的,經過淘洗,再粘貼上去的,有特色。
古港村推進全村漁業經濟發展,形成海上、岸上齊步走模式。 東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張氏家廟“慎終追遠”,石龜廟“吃古港,放林步”,興鼓寺“龍峰保障”......古港村的每一處“歷史”都如同一位老人在低聲吟唱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古調。近年來,古港村加大了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力度,“以文載道,以文聚力”,進一步發展文旅融合產業,讓文化真正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原動力。
文化為鄉村振興“賦能”,產業為鄉村振興“輸血”。古港村通過不斷優化結構,推進水產品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海蠣、鮑魚育苗、南美白對蝦基地養殖,推進全村漁業經濟發展,促進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海上,古港村的石頭海蠣遠近聞名,潔凈的水質、適宜的溫度鹽度以及豐富的基礎餌料,讓這里養殖的牡蠣肥美可口。再過兩個月就是海蠣最為鮮美的季節,也是村民最期盼的豐收季。海蠣因其營養價值高,頗受消費者喜愛。
航拍古港村。 東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養殖海蠣已成為當地漁民致富的好路子。古港村民葉連福養殖海蠣十余年,嘗到了致富甜頭。他說:“最近這兩三年,是和別人承包270多畝來自己養殖,這里我放了二十幾萬條,一條有八九斤。”
在岸上,致富希望也在一方養殖池里孕育而生,“輪作模式”實現“一方池子,兩份收益”,助力村民增收。
“我這里有六十多池,冬天是養鮑魚,夏天就養蝦,如果遇上好年頭,一年可以賺二三十萬元。”古港村村民張國順說。
如今的古港村,深耕文化底蘊的“厚勁”,攢足經濟發展的“后勁”,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