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在7月28日的中美元首通話中,中方關于臺灣問題的表態擲地有聲。這話是說給美國總統拜登聽的,更是說給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聽的。
目前,佩洛西的“竄臺”計劃還在發酵。4個月前,佩洛西就曾搞過一次試探,最終以“戰術陽性”告終。佩洛西的新一次竄訪計劃是美方“四不一無意”承諾言而無信的又一個例證,也是美國“以臺制華”牌組中的又一張牌。來看看美國“制華”都有哪些“牌”。
一、 政治外交牌
“政治牌”是美國的慣用伎倆,模糊臺灣只是中國的一個地區的身份定位,試圖營造“臺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假象。
“政治牌”有多種打法,“排順子”、“湊對子”、“出老千”都是美國挑釁加壓、搬弄是非的常用牌術。
“排順子”: 派遣不同級別的美國官員或前政要竄訪臺灣,展示所謂對臺“堅定支持”。如果沒有實現預期挑釁效果,就在順子里不斷添加大牌。僅今年以來,就先后有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前防長埃斯珀、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或計劃竄訪,美國某些政客在一個中國原則的高壓線邊緣瘋狂試探。
“湊對子”: 拉上盟友,妄圖將臺灣拉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與的國際組織或會議。不久前,美國再次挑弄“臺灣參加世衛大會”話題,打著分享全球抗疫信息的幌子“強烈倡議”世衛組織邀請臺灣作為觀察員參加第75屆世衛大會,與一些西方國家一唱一和,助長“臺獨”勢力囂張氣焰。這是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和一個中國原則肆無忌憚的挑釁,美國堅持的是什么“多邊主義”昭然若揭。
“出老千”: 暗戳戳修改官方文件上的涉臺表態。美國國務院近期突然調整了其官網上對臺關系的兩處核心表述:
一是 一度刪除了“美國不支持臺獨”這句關鍵表態,隨后又迫于壓力恢復了這一點。
二是 將“在1979年美中聯合公報中將外交承認從臺北改為北京。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修改為所謂“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系法’和涉及美國對臺軍售‘六項保證’共同指導美國如何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等內容。
大國本應一諾千金,現在卻出爾反爾、信口雌黃,美國政府反復透支本就“余額不足”的公信力,國際社會都看在眼里。 “臺獨”分子也可以反過來掂量掂量,自己倚仗的美國承諾是不是靠得住。
二、 軍事武力牌
“軍事牌”是美國經常亮出來嚇人又不敢輕易直接打出的大牌,主要是拼湊軍事同盟,輸出軍事實力,大搞軍事對抗。
近年來,美國加緊實施“印太戰略”,對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軍事輸出從未停止,在地區排出各種陣勢,企圖構建對華“軍事包圍圈”。同時美國利用臺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竭力將其打造成“戰略前哨”,以保持對華壓力。
美方口口聲聲不支持“臺獨”,實際上則幫助臺灣制定所謂“軍事戰略”,對其軍事力量進行“實戰化”訓練,默許甚至聯合“臺獨”勢力反華。 光是代為練兵打造可支配的“兵營”還不夠,美國還親自下場,頻頻派軍艦和戰機到臺灣海峽挑釁。
近來美軍偵察機數次抵近臺灣海峽,“本福德”號導彈驅逐艦更是在臺灣海峽等敏感海域一周內連續三次實施挑釁行為。
美國不僅打著所謂“航行自由”的旗號“秀肌肉”,還在把水攪渾后反咬一口,把中國的正當回應污蔑為在地區進行“武力脅迫”,把自己包裝成維護地區和平的“正義使者”繼續興風作浪,再由“臺獨”分子配合將美國對地區的安全威脅美化為所謂“穩定助益”。
以軍售“發家致富”則是美國又一大特長。 為給對臺售武找借口,美國往往先拋“法律牌”鋪路,即援引所謂“與臺灣關系法”這一美國國內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方本應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其中“八?一七公報”的精神,逐漸減少對臺灣武器出售直至完全停止,然而至今仍未兌現。美國一些政客和軍火商狼狽為奸,不斷向國會提交各種花里胡哨的涉臺法案,由此賺得盆滿缽滿。
2022年6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民主黨議員梅南德斯和共和黨議員格雷厄姆聯合提出“2022年臺灣政策法案”,內容包括提升雙方所謂“軍事關系”,將臺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并于未來四年內對臺提供45億美元軍事融資支持。
不久前,美國國務院又批準向“駐美臺北經文處”提供總額1.08億美元軍事技術援助。表面上扮演“大慈善家”的美國,心底里將臺灣當作遏華“馬前卒”,同時還從中大賺一筆,滿足其戰略財富雙贏的野心。
三、 科技創新牌
“科技牌”是美國維護霸權地位的常用套路,主要是通過直接干預、技術封鎖、出口管制、拼湊“小圈子”等手段,打壓戰略競爭對手,鞏固自身科技優勢。
從冷戰時期美國通過《出口管制法》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禁運,到上世紀80年代通過《美日半導體協定》打壓日本相關產業,這張牌的“黑歷史”比比皆是。
近年來,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拉攏盟友搞脫鉤斷供、拉黑名單,構建“小院高墻”,妄圖在核心科技領域加大對中國的封鎖,在關鍵供應鏈和產業鏈實現“去中國化”。 而臺灣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優勢,讓它成為美國必須牢牢拉住、絕不能讓中方得去的一塊“關鍵墻磚”。
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就多次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并禁止臺積電向華為提供芯片。去年,“美國在臺協會”稱“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美國與臺灣是最自然的合作伙伴”,以花言巧語推進雙方深化利益捆綁。
2022年4月,美國重提同臺灣和韓國、日本組建“芯片四方聯盟”(Chip 4)一事。上個月,“美國在臺協會”又宣布臺灣環球晶圓將在美國得州投資設廠。近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涉及2800億美元撥款的“芯片+”法案,吸引包括臺灣半導體企業在內的更多企業赴美設廠。
美國在半導體領域頻頻拉攏臺灣,為的就是在對華技術封鎖和出口管制上掌握更大主動權,防止中國在戰略領域獲得主導地位,加強對全球芯片產業鏈的控制。
美國《外交學人》雜志、《日本經濟新聞》稱,Chip 4突出安全和政治考量,與經濟規律背道而馳,將進一步擾亂全球價值鏈,導致半導體產業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
四、 輿情民意牌
“輿論牌”是美國搞政治操弄、黨同伐異的慣用套路,主要是靠捏造謊言、策劃陰謀、操縱民意來禍亂他國。 當前,美國這套輿論牌妄圖給大陸與臺灣披上一層“民主對抗威權” 敘事的外衣,假道義之名行不義之實。
一是抹黑中國。 美國基于所謂的“普世價值”大肆炒作,給中國扣上“威權主義”“美國頭號安全威脅”等帽子,去年國會參議院外委會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提出每年要花費3億美元用于散播抹黑中國的負面信息。同時,渲染大陸“武力威脅”煽動島內恐慌情緒,裹挾臺灣民意,以此把兩岸社會制度的差異扭曲放大為民眾意識形態的分歧。
二是吹捧臺灣。 美國各級官員屢屢標榜臺灣“民主成就”,塑造臺灣“民主優等生”形象,邀請臺灣參加所謂“民主峰會”。一方面為民進黨當局鞏固“倚美謀獨”的意識形態基礎、改造臺灣社會的政治認同和價值體系提供“支援”,另一方面借“民主”之名拓展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試圖引發西方世界“共情”與“聲援”。
三是借題發揮,利用其它熱點問題間接做臺灣問題的文章。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接受采訪時宣稱“烏克蘭問題凸顯中國對臺灣構成的嚴重威脅”。臺灣問題和烏克蘭危機有著本質區別,將兩者相提并論,鼓吹“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臺灣”的論調,完全就是一場陰謀,是在公然挑戰中國的底線。
香港“修例風波”后,“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妄稱,中國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行動清楚表明,其不僅尋求與臺灣統一,更要破壞臺民主。美方蓄意曲解“一國兩制”,打著民主旗號挑撥兩岸關系,為兩岸和平統一制造困難。
政治外交牌、軍事武力牌、科技創新牌、輿情民意牌,看起來機關算盡、環環相扣。對于臺灣這顆“籌碼”,美國似乎志在必得。但是,臺灣問題對于美國只是一場牌局、一場游戲,對于中國則關乎民族復興、家國大義,絕無討價還價的余地。
大義面前,美國的玩火游戲最終只能歸于黃粱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