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1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介紹,今年6月,我們首次發布了《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監測結果顯示,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總體以優良為主。
7月1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出席,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會上,有記者提問:我們知道,中國分布有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請問近年來,我們在保護和修復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后續將如何鞏固已有的保護成果?
孫書賢表示,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的生存、生產、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態服務。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大力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孫書賢介紹,在現狀調查方面,2020年,我們完成了全國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等典型生態系統的現狀調查,基本掌握了各類典型生態系統的分布及生態狀況,識別了突出的生態問題和面臨的主要威脅、主要風險。
在預警監測方面,針對重點區域定期開展生態預警監測,發布預警產品,為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基礎依據。
在生態評估方面,我們定期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狀況評價,今年6月,可能部分媒體朋友也注意到了,6月份我們首次發布了《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監測結果顯示,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總體以優良為主。
在生態系統保護方面,絕大多數的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都已經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的保護,并逐步清退不符合管控要求、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嚴重影響的人為活動。
在生態系統修復方面,我們積極調動中央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開展了退化受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恢復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
孫書賢強調,下一步將多措并舉持續加強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
一是掌握動態變化,持續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調查評估,并逐步完善連續觀測監測和早期預警監測。
二是加強保護管理,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適時補充其他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同時加強涉及典型生態系統項目的用海用島管控。
三是科學實施保護修復,通過分類施策提高保護修復的科學性,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強化全過程跟蹤監測、效果評估以及后期管護,保障修復的成效。
“此外,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開展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形成共建共享的社會氛圍。”孫書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