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2日電 應急管理部12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應急管理部救援協調局局長范朝暉介紹,專業應急力量和社會應急力量作為我國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應對南方地區暴雨洪澇地質災害中,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很多隊伍轉戰多地、跨區增援,累計投入3.6萬人次,出動各型航空器16架,擔負著人員轉移、道路搶通、積水排澇、通信保障和次生災害處置等任務,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范朝暉表示,中央企業工程搶險力量發揮工程技術效能優勢,多點作業、搶挖保通、除險加固,全力搶通受災地區生命通道。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中國安能)在40小時內完成了廣東平遠22公里道路搶通任務,提前一天打通通往泗水鎮的救援通道;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交集團、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相關中央企業工程搶險力量,投入各型機械1200余臺,累計修復道路260余公里、清理淤積23萬方,可以說,在這次搶險救援中展示了工程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范朝暉提到,航空救援力量發揮了機動性強、靈活高效的優勢,在斷電、斷路、斷網的情況下,出動各型直升機14架,搭建空中救援通道,累計飛行495架次,執行偵測、通信和投送等任務,緊急轉運救援隊員和受困群眾1714人、各類物資裝備100余噸,在救援救助中贏得了時間、搶得了先機。在廣東梅州,Ka-32直升機在3小時內第一時間將救援人員和裝備物資投送到災區;在湖南懷化,2架翼龍Ⅱ大型無人機執行通信保障任務,為4400余人次提供了應急通信保障。通過這次災害救援,感到航空救援能力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范朝暉指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發揮“一專多能”優勢,抽組23支排澇力量、187臺排澇裝備,趕赴廣西桂林和湖南平江、汨羅、華容等災區,執行積水排澇任務。隊伍深入地下空間、水庫堤防、江河堤壩等地持續作業,在81個排澇點累計排水750余萬立方米,為盡快恢復災區生產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朝暉表示,社會應急力量發揮貼近群眾、就近就便的優勢,第一時間協助鄉鎮、社區開展先期處置和自救互救。在這次應對南方地區強降雨過程中,有序引導社會應急力量261支7100余人,參與人員搜救、堤防巡查和物資分發等工作,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6萬余人,防疫消殺面積150余萬平方米,在減少災害損失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