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13日電 (記者 李愛平)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負責人賈笑冰13日透露,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境內的紅山文化積石冢有了最新考古成果。
當天,“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討會相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在呼和浩特舉行。賈笑冰在會上介紹,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發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大約在距今5800年進入古國文明階段,上接遼西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以其玉器傳統、禮制建筑聞名中外。
“敖漢旗紅山文化積石冢是剛剛完整揭露的一座積石冢,也是內蒙古目前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介紹,在敖漢旗紅山文化積石冢考古中,考古部門還首次發現了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墓葬兼祭祀為一體的建筑遺存,并且一次性出土了百余件紅山文化玉器,特別是發現了與凌家灘文化玉冠飾相似的器物,填補了內蒙古紅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也為探索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藏玉于墻”現象來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據了解,內蒙古考古部門還將在近期發布彩陶坡遺址出土的龍形蚌飾。龍形蚌飾是紅山文化考古發現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開的龍的形象。“目前,考古部門運用3D模擬拼接技術把它進行了復原,碳樣測年數據顯示其距今約6300年,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孫金松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