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陳溯)7日下午,我國首部氣象經濟藍皮書——《氣象經濟藍皮書:中國氣象經濟發展報告(2024)》對外發布。
氣象與經濟的關聯歷史悠久,自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以來,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與氣象有著密切關聯。從基本生存到康養保健、從農業到生態、從環境到旅游、從能源到交通、從數據資源到科技進步,氣象因素在各個行業和領域都產生著廣泛的影響。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影響也愈加受到關注,氣象要素在經濟領域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如何系統闡述、分析和量化這些變化與結果,尚存在諸多空白。
由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組織編寫的首部氣象經濟藍皮書對氣象經濟的闡釋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為系統研究中國氣象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在當天舉辦的首部氣象經濟藍皮書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紹員表示,隨著現代經濟發展,氣象資源和氣象服務已經越來越展露其作為重要、基礎性生產要素的經濟屬性。氣象經濟藍皮書集中系統梳理盤點了氣象經濟內涵結構、氣象資源底數、氣象經濟實踐和案例應用,為全社會系統了解氣象資源和氣象工作的經濟學意義打開了一扇門,具有開創意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冀祥德在致辭中表示,氣象與經濟的關聯由來已久,人類所有的活動都與氣象條件息息相關。氣象不僅對傳統的農業、交通、能源等行業有著深刻影響,在新興的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領域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氣象經濟藍皮書作為社科文獻“皮書”矩陣的新成員,不僅為全面審視中國氣象經濟發展路徑提供了新視角與啟發性思路,更豐富了皮書系列在產業經濟研究領域的成果,進一步彰顯了皮書系列在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依據方面的獨特價值。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在會上作《氣象經濟藍皮書:中國氣象經濟發展報告(2024)》主旨報告。他指出,氣象經濟涵蓋與氣象領域相關的各類經濟活動,是氣象與經濟關系的總和,包括氣象與經濟相互影響、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部分。伴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依賴日益增強,應聚焦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氣象價值評估、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產業發展、氣象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等前沿領域深入研究,推動氣象事業更主動地融入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以優質氣象服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
11月7日,首部氣象經濟藍皮書發布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辦。記者 陳溯 攝在主題演講環節,多位權威專家圍繞氣象數據資源及其經濟價值、數字地球在氣象產業中應用、“氣象+交通”場景應用、冰雪資源及其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權威報告,并分享了未來對氣象經濟藍皮書定位及編著思路的思考。
氣象經濟藍皮書由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組織編寫,俱時(北京)氣象技術研究院牽頭,國務院參事室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中國氣象局氣象發展與規劃院、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水電水利規劃設計院等30余家單位參與,匯集了行業內外專家、學者的智慧發現和研究成果。(完)